牛屯村通過讓全體村民入股翻修浮橋,架起了干群之間的連心橋
浮橋變奏曲
黃河灘區(qū)風沙大,鄉(xiāng)間公路上時時揚起遮天蔽日的沙塵。近日,筆者來到東阿縣劉集鎮(zhèn)牛屯村時,不少村民正在村中心文化廣場活動。村內綠化、硬化好,天朗氣清,與公路上沙塵陣陣形成了鮮明對比。
翻修浮橋引發(fā)風波
去年4月,省監(jiān)獄管理局的劉玉國來到東阿縣劉集鎮(zhèn)牛屯村任第一書記時,正巧趕上村里要修浮橋,這件事成了全體村民矚目的焦點。
原來,牛屯村緊靠黃河,村集體有一座浮橋,曾經是村里收入的主要來源。過去生意興旺時,每天有上萬元收入。由于年久失修,浮橋現(xiàn)在變得破爛不堪,很多車輛不敢通過,近年來收入下滑嚴重,每天僅有千元收入。村兩委經過商議和征求村民意見,決定把浮橋重新翻修。
消息一出,不少人盯上了這塊“肥肉”,紛紛找關系托門子想“分一杯羹”。有幾位村干部甚至提議,由村干部全額出資翻修,并承包經營權。“當干部就要為全體村民謀福利,不能有私心!眲⒂駠f。經過村兩委干部的集體討論,最后確定了集體控股、全體村民入股的方案。一個個說情的人被勸走了,一筆筆上百萬的投資被拒絕了,在村民略顯詫異的眼光中,浮橋翻修項目在村里展開了。
之后,村里印制了《告全體村民書》,發(fā)到每家每戶手中。村集體以現(xiàn)有浮橋資產出資,占51%,村民入股占49%。每戶村民一股,不能多投。如果有村民不愿意入股的,可以將股份轉給其他村民。經過宣傳發(fā)動,村里99%的戶都入了股。浮橋經過翻修,于去年10月投入使用,每天過橋費收入能過萬元。這樣一來,村集體有了固定收入,村民也能按期分紅了。
借著修橋這件事,村里把村務公開、民主監(jiān)督等事項都健全起來。村會計牛德芝告訴筆者,每月15日村務公開是雷打不動的事,“讓群眾知道村里干了什么,準備干什么,滿足群眾的知情權。同時,村務公開也便于群眾監(jiān)督村干部!痹谖挥诖逯行膹V場的公開欄上,村里將工作計劃、收支、村內重大事務等都嚴格進行了公開!暗谝粫洝焙痛甯刹康穆(lián)系方式、村兩委的工作承諾、目標任務、村莊發(fā)展規(guī)劃、項目方案和每個項目的建設進度等,一一在列。
村中心有一塊空地,怎么利用曾成為村干部和群眾激烈討論的熱點話題,不少村民想承包了搞經營!斑@塊地的使用要為大伙服務,不能承包給村民!眲⒂駠痛鍍晌蓡T實地查看了后,經開會研究決定建一個文化健身廣場。在拆除了一些老房子擴大面積后,高標準建設的廣場很快于去年10月8日投入使用,F(xiàn)在,每天都有上百名群眾到廣場健身,豐富了生活,凝聚了民心。
架起干群連心橋
“在農村,干群矛盾大都是干部利用職權謀私利造成的,干部一心為群眾著想,群眾就沒意見,F(xiàn)在,我們村老少爺們看咱的眼神都不一樣了!贝逯Р扛睍浱镅鰩X深有感觸地告訴筆者。
不但村民眼神不一樣了,過去連想也不敢想的事,現(xiàn)在也不再是“硬骨頭”。牛屯村緊靠黃河大堤,進出村就靠一條上世紀70年代修的不足4米寬的石子路。這條路幾十年沒有翻修,路面坑坑洼洼,損毀嚴重。更特殊的是,除了路面是用本村土地換來的外,路邊的樹和地都是鄰村的,因此前幾任書記幾十年都沒有解決路面拓寬的問題。這條路成了制約村子發(fā)展的瓶頸,也是群眾對村干部不滿的原因之一,F(xiàn)任書記牛傳華也曾想過要翻修這條村民外出的必經之路,可是一征求村民意見,感覺心里又沒了底。
浮橋項目順利展開后,村兩委逐漸贏得了村民信任,村民紛紛表示支持修路。有了群眾的支持,劉玉國和牛傳華帶著支部班子一起去鄰村積極溝通,一起向鎮(zhèn)黨委匯報請求協(xié)調,一起去縣有關部門匯報求援。經過多方努力,歷時幾個月,路面終于拓寬成了柏油路。道路竣工時,牛傳華激動地說:“這么難的事情都辦成了,以后還有啥事能難住咱?我感覺自己的腰板硬了,支部的腰板也硬了。”
去年9月,村里修主干道,牛傳華堂叔的房子妨礙修路,牛傳華就去找堂叔做工作:“我當支書得為全體群眾謀福利,你是我叔,得帶頭支持村里的工作,不能讓群眾戳咱的脊梁骨呀!碧檬咫m然不情愿,但看到黨支部確實是為全體村民做好事,就痛快地把老房子拆了。
看到村干部和近親屬不講特殊,村民也沒得說,都支持村兩委的工作。一年來,村里修了5700米柏油路,鋪設管道3000米,建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廣場,都沒遇到太大困難。60歲的老黨員王式成曾在三屆村兩委班子里任職,目前擔任村支部副書記,他感慨地說:“在以前,這些工程想都不敢想,不同意見多得很,F(xiàn)在支部班子有正氣,老百姓也就沒有意見了!
浮橋效應的嬗變
翻修浮橋事不大,但帶來的長期效應正逐漸顯現(xiàn)。
牛吉海是1969年入黨的老黨員,他的感慨很多:“過去村里很少開黨員會,黨員在村里發(fā)展中也起不到作用,慢慢地身份意識就淡漠了!迸<Uf,過去也曾想著給村里干點好事,時常自發(fā)地掃掃大街,有的村民在后面悄悄地說:“你看,老牛又在假積極!庇幸欢螘r間,他甚至覺得黨員是一個“丟人”的身份。
但是自從翻修浮橋和道路后,他感覺慢慢變了。去年以來,在“第一書記”的倡導下,村里先后開了5次黨員會,凡村里的重大決策都請每一位黨員發(fā)表意見。特別是去年5月,村里為每位黨員在大門上掛上了“共產黨員戶”的標牌,F(xiàn)在村民再看到牛吉海掃大街,就夸他:“黨員就是覺悟高,這么早起來學雷鋒作奉獻。”
基層黨組織有了威信,黨員就有了榮譽感。王士富也是一名老黨員,看到村里重視發(fā)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就心動起來。正巧,村里倡議在農忙灌溉季節(jié)由黨員自發(fā)幫助群眾澆地,王士富就聯(lián)系了另外6名黨員,承擔起了這個任務。他們輪番排班,每天凌晨2點開始值班,晚上9點才回家休息。其間,王士富連續(xù)發(fā)高燒,他堅持不退出,晚上掛完吊瓶再去值班。一年來,村里澆地5次,都是黨員義務給全體村民服務。
黨員事事帶頭,也影響了群眾。田法先老漢常年養(yǎng)羊,每到冬季地里沒有青草時,他總是有意無意地讓羊吃麥苗。因為他年齡大,別人看見了也不好意思說他。去年冬季,他再也不讓現(xiàn)有的9只羊吃麥苗了。筆者問是怎么轉變的,田老漢不好意思地說:“村集體一心一意為群眾著想,黨員干部帶頭做好事,村里風氣好了,我怕別人議論,不好意思再做損害其他村民利益的事情了!
“一座小小的浮橋,就是檢驗村干部的試金石。說得天花亂墜,不如做幾件群眾認可的實事。”在村頭采訪時,沒有多少文化的村民牛緒翠說出了心里話。(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6- 16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