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夏,雖然距蘋果收獲還有四五個月的時間,但蓬萊市村里集鎮南官山村村民孫殿好已經開始展望自己今年的收成。“我種了五畝蘋果,套了十多萬個袋,看春天的價格,今年的收入應該比去年更多一點。”
南官山村地處海拔800多米的艾崮山下,由于地形土壤的獨特優勢,該村的蘋果質量一直廣受好評。但十多年前的情形與此恰好相反,當時南官山村苦于沒有一條像樣的出村的路,蘋果收購商大都對南官山村敬而遠之,使得村里品質優等的蘋果比周圍村莊都要便宜不少。南官山村委主任王維祥將此形容為“酒香也怕巷子深”。
此前從事蘋果收購生意的吳長洲,對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1998年,他毅然放棄每年能帶來將近10萬元收入的批發生意,回村擔任黨支書。在他的號召下,南官山村拉開了持續十幾年的“修路出山”的序幕。
全村黨員群眾齊上陣,打響了第一仗,他們架橋4座,改河道1000米,筑固防壩50個,挖土石3萬方,當年修成一條長3500多米、寬7米的北七里村路。第二年,又拓寬整修南七里村路。2003年、2004年冬天,又先后發動全村青壯年勞力義務出工,開通了寬5米、長70里的盤山路。施工期間,村兩委干部兩班倒,靠上去指揮,一連60多天吃睡在山上。“遇到一些陡坡,機器開不上去,吳書記就帶著大家用手一塊一塊地搬石頭。”南官山村黨支部副書記孫殿壽說。
路通了,南官山村民告別了大山的困擾,踏上了致富的道路。現在的南官山村,農副產品源源不斷運到山外,一下子改變了肩扛、擔挑果品下山的歷史。僅果品生意一項,全村就增收100多萬元。
談起這段經歷,今年60多歲的吳長洲認為“不服氣”的精神是自己的動力。“作為一個南官山人,看到自己村比別的村子差,從心里就感覺不服氣;當了村干部之后,帶領老百姓致富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修路告一段落之后,吳長洲的目光仍然沒有離開“大山”。近來,他正籌劃著利用村里的山水資源,發展有特色的農家樂旅游。“我們村被評為蓬萊首批‘美麗鄉村’,能利用好這些優勢,南官山村將來的生活會更好。”吳長洲很樂觀。(轉載于大眾日報2014-6-5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