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臨邑縣臨南鎮杜家村杜文雪家中,每天都有10多名同學聚在一起看書學習。在杜文雪家的書架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一千多本圖書,這都是他們的“校長媽媽”——趙同花精心為他們準備的。
1979年,16歲的趙同花高中畢業,被推薦當了民辦教師。當時,臨南鎮育才小學學區內有9個自然村,可學生還不到100人,并不時有學生輟學。為“一個也不能少”,趙同花踏遍了每個村子的每條胡同,不知遭受過多少白眼、吃過多少閉門羹,但當她領著孩子重返課堂時,所有的辛苦和委屈都變得很輕很輕。
在農村,阻礙孩子上學的拌腳石往往是貧困。趙同花不但攬下了許多貧困生的學費和文具費,就連他們吃飯、穿衣,她也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關照到。從教34年來,趙同花發自內心地接受和欣賞每一個學生,并以最真誠的愛來教育和影響他們。她尊重孩子個性的發展,在她的帶領下,學校開展了“童謠進課堂”、“經典誦讀進校園”等活動,讓學生跳著皮筋唱童謠、背誦古詩詞,把課堂變成學生全面發展的舞臺。
為了讓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她給他們墊付學費、做飯洗衣、理發洗澡,還利用班會時間,進行了一系列“我會剪指甲”、“我會釘紐扣”、“我會做飯菜”的練習,培養孩子的衛生意識和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今年,為了讓留守兒童的周末和寒暑假過得更充實,趙同花自費購買了五千多本圖書,在學區內的3個村建立了“周末書屋”,每天抽時間到各個讀書點跟孩子們一起讀書,一起討論。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盞燈,只要點亮那盞燈,光明就將伴隨他一生。”34年來,趙同花沒給家里添置一件像樣的家當,自己至今沒有一筆存款。但每當看到孩子們像小鳥一樣飛進校園,瑯瑯書聲又回蕩在耳邊時,她再一次堅定了做一輩子教師的信念。(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10-28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