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軍戰士架起長梯攻城
在開國將軍楊國夫等幾位渤海老兵的記憶里,1943年5月的三里莊戰斗,清河軍區戰友侯登山“舍身炸敵堡”的壯烈一幕,一直讓他們難以忘懷。侯登山,或有可能成為中共黨史和軍史上第一位“舍身炸敵堡”的爆破英雄。
就是這樣一位抗戰英杰,為何默默無聞至今呢?在慶祝建黨90周年之際,濱州市委黨史研究室進行調研,力爭將侯登山“舍身炸敵堡”的史實重新考證準確、清楚和完整。
爆破隊長主動“請纓”
1943年5月28日至29日,在清河軍區直屬團攻打敵據點三里莊的戰斗中,承擔主攻任務的二營傷亡慘重。此役,取得勝利的關鍵是,二營五連最后的兩包炸藥,在29日凌晨成功地將據點圩墻炸開了一個缺口,部隊由此沖進了三里莊。這個缺口,就是侯登山炸開的。
據一些資料記載,侯登山是博興縣人,1919年出生,1940年參加八路軍。入伍一年后,他就當上了班長,被選送到軍區爆破訓練隊接受培訓。由于學習用功、訓練刻苦,侯登山很快就掌握了爆破技術,成為一名合格的爆破手。在結業后的幾次戰斗中,侯登山以敏捷的動作和熟練的技術實施爆破,摧毀了敵人多個火力點,從此擔任了團爆破隊隊長。
1943年5月下旬,清河軍區在“反敵蠶食、保衛麥收”的斗爭中,首先發起了攻打敵人三里莊據點的戰斗。三里莊位于墾利、廣饒、博興、蒲臺等四縣交界處,是進出墾區根據地的咽喉要地,也是靠近根據地最近、威脅最大的敵人據點。
早在1941年,與日軍暗中勾結的當地土頑司令成建基,趕走了三里莊百姓,在這里聚集了800多人的隊伍,筑工事、修據點。三里莊周圍,成建基部挖了兩道深5米、寬3米的壕溝,架設了兩道鐵絲網,后又修建了高6米、寬3米的雙層圍墻,并在圍墻上修建了走廊形雙層夾道,圍墻四周各修有炮樓,形成交叉火力。成建基不僅到處吹噓三里莊是銅墻鐵壁,而且跟日寇串通一氣,經常襲擾抗日根據地,殺害抗日軍民。
此前,八路軍駐魯北部隊曾三次攻打三里莊據點,均未得手。1943年的這次戰斗,集中了清河軍區直屬團及特務營一部擔任主攻,地方武裝和民兵配合打援,兵力占有絕對優勢。此外,部隊還專門進行了爆破、登城、巷戰等戰術技術訓練,作了充分的戰前準備。
這次戰斗,突破口選在了三里莊東側,由直屬團二營擔任主攻。直屬團一營以史家口為依托,從三里莊南邊攻擊;直屬團三營在三里莊西邊和北邊展開,隨時準備殲滅突圍之敵,阻擊西邊許家據點日軍的增援。根據該據點工事堅固的特點,直屬團決定加強爆破力量。
“首長,這次攻打成建基這條地頭蛇的老窩,任務非同尋常,讓我跟隨突擊隊行動吧!”爆破隊長侯登山向團長鄭大林主動請纓。就這樣,侯登山來到擔任突擊任務的二營五連,與連隊爆破組的同志們一起,展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
侯登山“舍身炸敵堡”
5月28日晚,三里莊戰斗打響,直屬團從四面向敵人據點發動進攻。霎時,三里莊槍炮轟鳴,火光沖天。老奸巨猾的成建基,一時辨不清直屬團的主攻方向,便下令把預先纏在鐵絲網上蘸有煤油的棉絮從四面墻上點亮,組織火力,拚命還擊。
對于這次戰斗的過程,開國中將楊國夫在其遺著《戰斗在清河平原》中有著詳細記述。抗日戰爭時期,楊國夫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山東縱隊第三旅副旅長,清河軍區司令員,渤海軍區司令員兼第七師師長。新中國成立后,他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顧問。
《戰斗在清河平原》記載說:五月二十八日(農歷四月二十六日)黃昏,我軍從三里莊以東以南的幾個村子里迅速開進,突然包圍了三里莊。當晚九點鐘,發起攻擊,二營五連在連長王子玉率領下,首先砍斷了敵人的鐵絲網,打開通路。副連長徐紀溫帶領爆破組奮勇沖了上去……也英勇犧牲了。這時候已是二十九日凌晨三點鐘,……我和劉其人副政委決定,如天亮前攻不開三里莊,必須暫時撤出戰斗。這時,主攻連僅有兩包炸藥了……在這關鍵時刻,爆破隊長侯登山同志抱起一包炸藥,勇敢地沖上去了。
在我軍的猛烈火力掩護下,侯登山同志接近了三里莊東邊一段單層圍墻。他原想在圍墻上打洞,放在墻洞里爆破,但圍墻土質太硬,扒了一陣,還是放不下炸藥包。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了,前沿戰士們心如火燎,侯登山同志更是心如火燎……為了趕在天亮前炸開三里莊圍墻,他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胸膛把炸藥包緊壓在圍墻上,毅然拉著了導火索。
“轟隆”一聲巨響,三里莊圍墻炸開了,我們的爆破英雄侯登山同志光榮犧牲了!在清河平原的抗戰史冊上,永遠留下了他的英名。后續部隊踏著戰友們的血跡發起了更大規模的攻擊。……敵人膽怯了,退縮了,三里莊據點內的偽武定道剿共軍獨立旅第二團大部被殲,成建基帶領殘兵敗將狼狽逃竄。我軍勝利沖進了三里莊……
在這里,楊國夫用了1100余字的篇幅,沉痛追憶了勇炸敵堡而犧牲的爆破英雄侯登山。即便時隔數十載,他回憶往昔,仍不勝唏噓,尤其為戰友侯登山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的犧牲精神所感動,“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會徹底理解‘浴血奮戰’的真正含義。”
英雄緣何“默默無聞”
楊國夫是深受渤海人民愛戴的渤海將軍之一,1945年抗戰勝利之后即奉命率山東七師挺進東北,南征北戰。40年后,病魔纏身的楊國夫把這些記憶形成文字,載入《戰斗在清河平原》。“在動手寫這篇回憶錄時,我給自己規定了一條原則:忠于歷史、忠于事實。”
不過,可歌可泣的侯登山烈士,卻未能“青史留名”。山東省民政廳1981年編的《山東省革命烈士英名錄·第五卷(惠民地區)·二冊》,無“侯登山”之名。原渤海區黨政軍民為悼念抗日烈士建立的牛莊烈士祠,3914名烈士之中侯姓烈士35位,也無“侯登山”之名。
文獻方面,由當事人撰寫的回憶文章《激戰三里莊》,是目前最早記載侯登山事跡的文獻,收錄在《戰斗在渤海平原上》書中。該文作者有三人,分別是參加這次戰斗的二營五連連長王子玉、三營七連指導員姚杰、一營一連戰士于守真。其中,王子玉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曾任海南軍區副司令員。于守真曾任海軍潛艇學院副院長。目前健在的,只有姚杰老人。
今年3月,濱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在泰安市第一榮軍休養院見到了91歲高齡的姚杰。當得知此行的目的,姚杰講述了戰斗經過和一些“花絮”。最后,姚老鄭重證實:侯登山炸開圩墻缺口,確鑿屬實。楊國夫的回憶錄,實事求是。《激戰三里莊》所記載,均為歷史事實。
那么,侯登山為什么“青史無名”?據有關同志介紹,1995年牛莊烈士祠重刻時,由于原碑字跡脫落、蝕滅,至少有30至40個人名未能錄入。侯登山或許即屬于此種情況。而對于他的準確籍貫,目前來說仍然是一個“待解之謎”。
1942年6月,中共山東分局、115師政治部指示,“為隱蔽我工作意圖、麻痹敵人起見,在報紙上對外莫作過高及夸張的宣傳,少開不必要的群眾大會,尤其不開大規模的動員或他種集會,以減小目標,蔽敵耳目。”這一要求,也或許是英雄默默無聞的原因之一。
其次,1943年戰事吃緊,三里莊戰役犧牲的100余烈士均未被追認“英雄”稱號。據原清河軍區參謀長袁也烈回憶,1943年“是最艱苦的一年……這一年,清河部隊平均一天作戰一次。”當此戰火正酣、生死存亡之際,確實無暇表彰、追認死難者。
按照戰時宣傳的要求,一些犧牲的烈士,有的無名,有的無尸,有的無墓,有的無碑……像侯登山這樣的英雄,如不及時搶救史料,恐怕也只能忠魂默默,永遠湮沒于歷史塵埃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