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桂芝向記者展示她做的手工藝品。
在阜橋街道津浦街社區翟桂芝家里,彩色的布料、大小不同的繡球和手工縫制的十二生肖圖隨處可見。今年61歲的翟桂芝年輕時就喜歡手工藝品,但從魚臺縣畜牧局退休后才拿起這門手藝,每天縫制四五個繡球都不覺得累。
5日下午,記者見到翟桂芝時,她正在整理縫制繡球用的布料,彩色的布料摞起來有一米高。繡花布鞋、“麒麟送子”窗簾、“龍鳳呈祥”窗簾,這些都是翟桂芝自己做的,在市場上很難看到。“我就是喜歡才做的,不拿到市場上賣。”翟桂芝說,年輕時常見大人們做衣服鞋子,在上面繡的花非常好看,就跟她們學,退休后就有了充足時間琢磨如何做出更漂亮的手工藝品。做刺繡的時間長了,翟桂芝手都磨出了繭子。
做手工藝品用的布料包括翟桂芝珍藏的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綢緞,她在北京、江蘇等地買的絲綢,還有在濟寧布品批發市場淘到的色彩鮮亮的棉布。做縫制工藝品用的絲線,有些是翟桂芝在外地買來的。“因為喜歡手工藝品,去外地旅游時就會注意這些東西,遇到好看的就會買一些。”翟桂芝說,雖然材料很好買,但手工縫制的繡球、門簾等在市場上已經很少見了,這讓她有些失望。
“這些雖然是針線活,但也需要技術,沒有耐心是做不成的。”翟桂芝拿起一個有2斤重、籃球大小的彩色繡球告訴記者,把針線筐放在床上,倚著墻做繡球,四五個小時一動不動也不會感覺到累。別看這些繡球有13種花色,但只在布料的接合處縫了6針,各種花色就穿插起來渾然一體。“關鍵是把框架用米糊粘在一起撐起來,然后用針把布塞進縫隙里。”翟桂芝說,從選料到做成,需要近十種程序。
去年9月,第三屆山東文化產業博覽會濟寧會場和今年2月份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手工技藝的展會上,翟桂芝的手工藝品獲得好評,受到觀眾的青睞。“我想做出23個精美的繡球送給在濟寧舉辦的第23屆省運會。”翟桂芝說,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讓這門傳統手藝傳承發展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刺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