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俗話“黃縣(龍口舊稱)的嘴,蓬萊的腿,掖縣(萊州舊稱)的鬼”說的是三縣人各自的特點。從明代甚至更早的時候開始,龍口人便帶著自己的“生意經”走遍了大江南北,而龍口做生意做得最成功的當屬清朝的山東首富“丁百萬”!包S縣房,棲霞糧,蓬萊凈出好姑娘”,其中的“房”,指的就是丁氏莊園。
清朝山東的商業巨賈
龍口志書記載:“山東言富者,德望推丁氏焉!倍追Q的“丁百萬”,并非只指一個人,而是整個丁氏家族的稱謂。“丁百萬”的稱號在清朝乾隆年間流傳開來,丁氏家族十一世祖丁元沂是第一個被稱為“丁百萬”的人。而“丁百萬”稱謂到底從何而來,當地流傳著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丁百萬”即指“百萬富翁”;二說“丁百萬”是當鋪世家,在全國有一百多座當鋪,一萬多個伙計;三說丁家在當時山東省108縣每縣一個當鋪,每座當鋪一萬元流動資金,故稱“丁百萬”。究竟哪種說法更符合歷史,早已無法考證,但三種說法至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丁家的豪富家業,據考證,丁家當年家有財產折合白銀五千四百余萬兩,相當于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稱其“富可敵國”絲毫不為過。1894年為支持黃縣辦團練,丁家一次就斥資白銀七萬六千兩;而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外逃,后來返京,丁家曾親自為她出錢……
提起“丁百萬”,就要說起丁家的親家、牟氏莊園的主人牟二黑子。兩家斗富的故事有很多,流傳也很廣。許多故事細細考究起來,無非反映了兩家經濟文化的差異,從根本上說,也就是經濟類型的差異。牟氏莊園自我封閉,自給自足,是封建的自給自足的經營模式;而丁家則兼收并蓄,開放通達。當牟氏家族將自己的土地在棲霞本地擴張的時候,丁家已經將商業觸角伸到了全國各地,北至東北,南至江浙,遍及全國十一個省市,開辦的當鋪經營模式、管理模式基本一致,經濟類型屬于典型的資產階級的萌芽狀態。丁家和牟家,一個善于經營資本,一個善于經營土地,二族相立,掌握著整個膠東地區的經濟命脈,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當鋪世家的理財秘訣
黃縣的丁氏,明初由山東諸城縣藏馬天臺(現考證為膠南市大村鎮)遷至黃縣。論起來,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的家族與黃縣的丁氏家族本是一家。民國《黃縣志》記載:“……民城關者較多;日照、濰縣、諸城之丁氏與黃皆屬一族,至今行輩秩然。”
關于丁氏先祖的發跡民間傳述版本各不相同,卻都與珠寶有關,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有江南盜賊偷了皇家珠寶,入黃縣大牢待斬。丁家行善,為無人照顧的死囚一日三餐送飯。日久盜賊告知在城南五里橋下有一包裹,可做其飯資,同時,請求丁家為其收尸。丁家取回包裹一看竟是珍貴珠寶。丁家果然履約為其赴濟南收尸并殮葬。后丁家靠這批珠寶開了當鋪、錢莊,繼而發跡。
民間傳說中,丁氏家族的發跡史,多少帶了些傳奇色彩,倒也符合老百姓那種“無外財不發家”的心理。但縱觀整個丁氏家族的歷史,一個當鋪世家歷久不衰,總有其堅定不移的商業信條。
丁家做生意,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講“誠信”,并如薪火般世代相傳,丁家人進北京無需住店,一路上住自家買賣店鋪就到了京城。丁家當鋪里還掛有“龍票”,相當于現在的“國營執照”,無人敢欺詐、搶奪,在典當行業里幾成壟斷。丁家當鋪的繁榮興盛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官、商、儒三位一體:讀書是做官的根本或基礎,做官是經商和讀書的保障,經商則是致富的源泉。整個丁氏家族共有27人考中舉人、進士,五品官銜以上者達149人。丁氏家族正是嚴格秉承了“以學入仕,以仕養商,以商養學”的家族理念,至使這個家族長盛不衰。
伴隨著家族的昌盛發達,廣廈千萬間在清代黃縣城里平地而起,自雍正開建,擴建于嘉慶年間,建成時已是道光年間。建成后,3000余間房子占據了大半個黃縣城。整個建筑群皆為營造法式建造,屬木構架結構,故有“墻倒而屋不塌”之說。
繁華如夢。丁氏家族的輝煌歷經二百余年終黯然失色。歷經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八大支系中七大支系故宅已蕩然無存,現在看到的是僅存的八大支系之一的“西悅來”支系的部分宅第,共計55棟243間,已不足當年規模的十分之一。而這些宅第,恰是因為當時用做部隊營房和學校而幸存至今的。但仍依稀可辨當年壯觀景象,雄渾而霸氣十足。
紅頂家族的流風余韻
丁家歷史上,英才輩出。清代國子監祭酒丁培鎰,官至上書房行走,做過恭親王、孚郡王的老師。近代史上家族第十五世后裔丁佛言,為清末民初著名的書法家、古文學家、社會活動家,1917年,他出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一職……
如今,許多丁氏后裔散落于世界各地,且成就斐然。加拿大《世界日報》總編丁侃48年前隨父親丁爾馭去往臺灣,老父臨終之際仍惦記著龍口自家的老房子,囑咐丁侃一定要回老家看一看。清朝山東“福布斯榜首”丁百萬家族遺存的丁氏莊園1996年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如今的丁氏莊園依稀見證著百萬家族昔日的繁華如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