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個電網最薄弱村告別“卡脖子”
山東電力開建120個項目助力農網升級提質,300萬群眾獲益
作者:張思凱 李振 孫華 王文輝 徐寧
“用電量380度,電費226.8元”。9月2日,菏澤市曹縣邵莊鎮邵莊村的村民趙時東拿到了自家8月份的電費單。面對這張幾乎是往年同期3倍多的電費單,趙時東卻十分坦然。以往空調一開就跳閘的邵莊村今夏不但沒有停過一天電,電壓也十分穩定,天熱時趙時東家的空調幾乎連軸轉。“要是缺了電,真難想象這個夏天怎么熬!”趙時東滿意地說。
作為全省電網最薄弱的村莊之一,多年來,邵莊村僅靠一臺100千伏安的變壓器供電,用戶戶均容量僅為290瓦,大大低于全國平均的1000瓦。“以前村里一到用電高峰期就跳閘停電,日常生活受影響,澆地打藥更是保證不了。”該村村支書姬傳軍介紹說。今年,邵莊村獲資8萬元對全村的電力線路進行改造,新建了一臺200千伏安配電變壓器,用戶戶均容量增長到建設前的3.5倍,供電半徑由原來的813米縮短到450米。
“這次改造,邵莊村沒花一分錢。”姬傳軍說,改造費用全部由國家電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投入。而像邵莊村一樣,今年全省共有2500個村、300萬群眾獲得了來自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的“電力援助款”,在今夏告別了低電壓、“卡脖子”。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農機具和家庭大功率電器大規模走入農家,農村用電量增加迅猛,部分地區用電緊張局面再現。“必須加快局部重點地區的農網改造,絕不能讓‘燈泡暗、風扇慢,停電那是家常飯’的現象再次上演!”國網山東電力農電部副主任張健說。
要提升供電質量,必須先摸清癥結所在。從今年4月起,國網山東電力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農村用電大調研”,公司省、市、縣近千名領導干部帶領技術人員深入5000多個村,逐個臺區量負荷,走村串戶聽意見,掌握了全省農網的第一手資料。最終將邵莊村等2500個電網最薄弱村作為突破口,開工建設120項應急工程,并搶在夏季用電高峰前投產,確保這些地區的村民清涼度夏、穩定生產。
120個項目總耗資達4.5億元,這一大筆款項找誰要?向上?應急項目沒有預算支持,拿不到啟動資金;向下?2500個村中不少還是貧困村,拿出改造費用更是難上加難。“從年度計劃中調、從基建項目中擠,從管理成本中省,就是不能從群眾腰包里掏!要把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總經理李同智作出這樣的表態。該公司通過調整年度電網建設計劃、壓縮城市配網改造項目等措施,先后籌集了4.4億元資金,剩下的1000萬元則來自內部挖潛增效。其中,通過實施配網綜合節能改造工程,降低輸電線路損耗,節約電費近510萬元;通過省、市、縣公司精簡管理機構、縮減人員編制,降低會議招待標準,規范公車使用,壓縮“三公”經費490萬元。把“改作風”省下來的錢全部用到了“惠民生”上,成了國網山東電力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大特色。
眼光向下才能發現問題,俯下身子才能辦成實事。去年以來,山東電力已開展電網升級扶貧專項工程、派駐“電力第一書記”等多項針對薄弱農網的升級提質活動,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140個貧困村的配電設施改造,投資總額達3.89億元,受惠群眾達80萬人。(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9- 22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