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實業公司向循環經濟延伸產業鏈
民營企業家獲“煙臺市長質量獎”
日前,煙臺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2012年度“煙臺市長質量獎”名單,共有7家企業和3名個人獲獎。其中,民營企業煙臺清泉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恒佳成為獲得該項殊榮的個人之一。
“我個人認為,此次能夠獲得市長質量獎,公司在發展循環經濟上的努力尤為關鍵。”張恒佳日前對筆者表示。
煙臺清泉實業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集熱電冷聯產聯供、城市供水、建材生產、水電暖工程設計與安裝、商業貿易、地產開發于一體的大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企業。
2006年11月,清泉實業熱電聯產項目建設一期工程竣工,而發電產生的粉煤灰、爐渣等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問題也隨之而來。“按照傳統做法,這些都只是作為簡單的廢棄物進行處理,但我們卻把這些當成資源,建成了年產粉煤灰硅酸鹽水泥20萬噸粉磨站。”張恒佳說。
不僅如此,清泉實業還利用自己生產中的粉煤灰、水泥、水、電、蒸汽等資源優勢,圍繞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做起文章,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2007年先后建成了年產15萬立方加氣混凝土砌塊磚和年產30萬立方商品混凝土的生產基地,并于2008年將混凝土攪拌站擴建為年產50萬立方的生產規模,年消耗粉煤灰、爐渣36000噸。
“產業鏈的延伸,既解決了公司冬季水泥休產期粉煤灰露天存放對環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又緩解了大規模城市建設潛在的材料供應不足壓力,取得了經濟和社會雙重效益。”張恒佳介紹說。
科技創新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撐。早在2008年,清泉實業就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實現了校企聯合推進技術進步的合作,成立了煙臺市首個熱能工程技術聯合研究應用中心,在熱能技術開發、研究領域走在了全國同行業的前列。此后,煙臺新安河污水處理廠與德國復興銀行聯合開發的污泥焚燒用于發電項目,又于2009年落戶清泉實業,該項目年可消耗污泥36500萬噸,解決了污泥處理技術上的一個世界難題,填補了我國長江以北污泥發電的空白。
“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完善現有的產業鏈,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擴大循環經濟的產業規模。”張恒佳表示。(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9-24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