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在山東大學知新樓的6樓大教室內,一場能源前輩與青年學子的對話正在展開。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卜昌森做客山東大學,暢談能源現狀和未來,交流經營管理心得,為學生們解疑釋惑。
而在講堂之外,這家世界500強企業與大學的更深入交流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依托山東大學現有的深部災害研究體系,山東能源正在與該校聯手打造一座高水準的大型實驗室,并有望沖擊國家重點實驗室。針對企業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與科研院校展開深層次合作,山東能源集團自成立以來便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如今這一鏈條已逐漸完善并結出累累成果。
“在這里將建起一座大型實驗室,建成后將申請國家重點實驗室。”11月20日,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院長李術才教授指著一片正在平整的土地向記者介紹,這片區域原是山東大學的大型地下洞室群,環境和設施十分適宜進行深部災害的控制研究,這也正是該校聯手山東能源打造的“深部巖體工程與災害控制”工程實驗室的雛形。“山東大學在深部災害控制方面學術實力雄厚,擁有巖土力學與工程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地下工程突涌水防治材料及設備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對于深受各類地下災害威脅的山東能源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合作伙伴。”卜昌森說,山東大學與山東能源集團的牽手既是區域內頂尖的“巨人對話”,又具有難以比擬的地緣優勢,在山東能源眾多的校企合作項目中極具分量。
自組建成立起,山東能源便開展了與山東大學的多角度、深層次的合作,兩年來合作項目頻出,并讓企業切實感受到了“產學研”結合帶來的改變。
11月19日,記者來到位于巨野縣龍固鎮的山東能源新礦集團新巨龍公司,據了解,在建礦之初,這座礦井的井下生產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難題:龍固地處黃河沖積平原,黃土層厚度超過600米,在這里建礦,礦井水無法及時排出,也無法及時散熱。當時礦井水涌出量達到了2400-2500立方米/小時,水溫超過50℃,根本無法進行正常采掘作業,為了避免中暑,礦工們只能采用“車輪戰”輪番下井,口里含著冰塊上班。
為了解決水害問題,新巨龍公司與山東大學展開聯合攻關,最終設計出“冰冷低溫制冷降溫設計方案”和“疏堵排、探注放排水方案”,徹底降服了壓在煤層上的“水魔”。如今,新巨龍公司的礦井排水量降為1200-1400立方米/小時,作業溫度也下降為20℃左右,人走在井下感覺清涼干爽,當年井下生產的惡劣條件已不復存在。
將“產學研”有機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山東能源集團已將這一理念貫徹執行,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最有含金量的標志就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落戶。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某一領域內國內科學研究最高地,掌握著業內最高水準的科研團隊和技術。對于企業來說,擁有一座國家重點實驗室便如同貼上了“行業頂尖”的標簽。而憑借著與國內知名高校良好的合作關系,成立兩年來,山東能源已建成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建設矸石填充國家重點實驗室,與裝甲兵工程學院合作成立設備再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對于任何一家能源企業來說都并非易事,然而更難得的是,山東能源將學術優勢迅速轉化為經濟效益。目前,山東能源已將矸石充填打造為一塊獨立的產業,走出山東承攬項目工程,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設備再制造產業讓一大批即將報廢的設備“起死回生”,重新投入使用。僅刮板輸送機的中部槽一個部件,如采用該技術后就能為全省煤炭企業節約鋼材近35萬噸。
29億元、30億元,近兩年來,盡管身處行業逆勢,目光始終向前的山東能源仍舊保持著對科研經費投入的持續增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山東能源正是依托科技創新助力多元發展,最終實現國際一流綜合型能源企業的目標。”卜昌森表示,而堅持“產學研”結合之路則是這艘“魯字號”能源航母實現科技創新的強有力支撐,并還將在未來繼續走下去。(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11-25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