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騰訊和360去年爆發沖突互相封殺時,你能相信QQ客戶端會開放嗎?即使掌門人馬化騰去年底宣布騰訊將走向開放,外界也并未對短期內擁抱近6.5億QQ用戶抱有太大預期:QQ用戶關系鏈寄托著企鵝王國的最核心利益,即使開放也會慎之又慎。
正因為如此,在5月中旬騰訊對外發布第四代QQ的雛形-“Q+”開放平臺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像Q+廣告語那樣自問:“開放的互聯網,你準備好了嗎?”
Q+已非我們熟悉的那個QQ客戶端。如果說過去無論QQ版本如何更新均無顛覆性改變,那么“Q+”平臺注定會讓人印象深刻。它乍看上去就像是一個操作系統桌面:右側依然是好友列表,但左側是用戶可以自定義選擇的應用列表-最重要的是,這些應用不再是騰訊自己的應用,而是開放給所有經過驗證的第三方應用。
過去10年,中國互聯網不斷上演用戶上網入口的爭奪戰,“渠道為王”的理念深入人心。騰訊QQ無疑是最大的勝利者,其早已占據中國絕大多數網民的桌面右下角,并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人際網絡,騰訊旗下的QQ空間、QQ郵箱等在各自領域中排名第一的應用都是圍繞著這一龐大用戶關系鏈展開。借助這一渠道,騰訊不斷捆綁營銷新的應用,且無往不利,以致有人戲稱,QQ客戶端“插根扁擔都能開花”。
不難想象,這個擁有6億多活躍用戶的客戶端一旦開放,對于騰訊自身和中國互聯網行業,將帶來多大的震動。互聯網的開放已是大勢所趨,國內成熟的互聯網公司也已在利用大流量入口優勢,通過應用商店模式,向第三方應用開發商提供流量入口和應用開發支持。但Q+平臺試圖在此基礎上走得更遠,正如去年底馬化騰的表態:截殺渠道僅僅是刺客,占據源頭者才是革命者。
“Q+的核心之一是把QQ的優勢功能組件化,幫助第三方開發者調用這些功能,為用戶開發更好的應用。”騰訊聯席CTO熊明華告訴《環球企業家》。比如,第三方應用可以直接調用QQ好友關系鏈組件,讓用戶把喜歡的內容分享給自己的好友。除此之外,QQ賬號的openID登錄、QQ通知推送功能、支付、聊天、文件高速傳輸等功能模塊都包含在開放的范疇之中,且這個模塊池還會不斷擴大。這些附加服務無疑為騰訊提供了一個“保護傘”,增加了這一平臺的黏性和價值。如果一個第三方應用在Q+開放平臺上成長壯大,積累了用戶量和品牌,當要擺脫這個平臺,其損失的將不僅僅是流量,而是這些最有價值的組件服務。
但一個強大的開放平臺將是開發者的重大利好。Facebook曾經將關系鏈下沉成為一切應用基礎的社交圖譜,由開發者們圍繞這些關系鏈開發應用,激發了開發者層出不窮的創新。而騰訊如果允許在關系鏈的調用上更進一步,就可能催生更多新型應用。可以預期,中國互聯網的開放平臺之戰將會進入一個全新的局面。
QQ的蛻變
騰訊QQ客戶端的開放并非倉促之舉。其最早在相對比較容易實現的WEB端開始嘗試,去年9月上線的WebQQ2.0即完全顛覆了QQ原有的產品形態。這款WebQQ產品在瀏覽器中呈全屏狀態,右邊是用戶好友面板,而原來QQ面板上的各種功能,如搜搜、QQ空間、QQ音樂、郵箱等,均剝離為APP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第三方開放的應用,賦予用戶自由選擇和添加APP的權利。
WebQQ2.O已經不再是一個IM,而是一個整合的應用平臺。“這個整合環境可以讓用戶更方便使用,特別是越來越多的手持設備和平板電腦流行之后,上面的應用就會更加個性化和云端化,因為這些終端都是永遠在線的。”馬化騰指出。
但WebQQ同樣具有局限性。一方面QQ客戶端市場占有率過大,大部分人不習慣在網頁登陸,因此流量有限。其次在網頁場景下,很多功能難以最優化,比如網絡硬盤功能就無法實現。
最終騰訊得出幾個結論:用戶能夠接受一個相對比較干凈、全屏的體驗;用戶能夠接受應用剝離QQ面板APP化,而且應用本身的流量和價值不打折扣。這些經驗教訓融匯到QQ客戶端的開發中,使即將上線的Q+平臺融合了WebQQ的外觀以及客戶端產品的優勢。
“Q+介于操作系統和互聯網應用之間。Windows操作系統最早是用來管理硬件,并非完全為互聯網設計。要瀏覽網站,你需要下載一個瀏覽器,然后去搜網址。但使用Q+時,可以一鍵切換到互聯網的體驗中,硬件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應用,應用需要的服務,以及分享、溝通等社區元素。Q+更多不是替換操作系統,而是對操作系統的一個提升。”騰訊即時通信產品部總經理殷宇指出。
不要小覷這只企鵝的野心,Q+目前的規劃是:今年主打PC平臺,明年可能進入手機和平板電腦,而后年進入車載和電視。
先行先試
QQ客戶端處于騰訊產品體系最基礎的位置,也注定將是騰訊最難的開放產品。因為這意味著騰訊內部產品和應用在QQ面板上的獨占位置優勢將消失,每一個騰訊的應用都將暴露在和其他競爭對手的競爭之下。
騰訊內部對此不無擔憂。但Q+開放平臺之所以依然順利推出,是因為內部達成兩個共識:一是開放平臺將創造更大的格局,對騰訊內部的各個產品都有好處;二是騰訊自己的產品也已相對成熟,具備一定的競爭力,開放造成的沖擊相對較小。
“騰訊越來越清醒,不是什么都能自己做,也不是什么東西自己都能做好。”熊明華說。他舉出Facebook和蘋果的例子,“他們讓成千上萬的開發者在平臺上做應用,好的應用越多,他們的價值就越大,這是雙贏。”
蘋果明確將App Store推回到Mac平臺的策略給了騰訊更多啟示。“參考蘋果的做法,QQ云戰略也要包括騰訊的客戶端軟件,而騰訊最大的客戶端軟件就是QQ。從行業趨勢來看,QQ的開放是必然之路。”熊明華認為。
但是騰訊朋友的開放有Facebook的先例在前,騰訊微博的開放可以參照Twitter,QQ的開放卻沒有參照物可依,諸多問題需要逐漸探索。
首當其沖的是,多年完全習慣了右側QQ面板的用戶,是否會對這次大的界面改動投贊成票?
為了讓用戶能夠最大程度的適應,QQ團隊最終決定讓兩種可選的界面呈現方式并存:一個類似WebQQ2.0的全屏模式;另一種界面更能讓用戶適應,它右側仍然是用戶習慣的好友列表面板,而左側會有一個常用應用的面板,用戶可以自定義常用應用,面板閑置時會自動滑入左側隱藏。
除此之外,各個應用能調用好友關系鏈固然是很大進步,但是如何在這其中保護好用戶隱私、或者讓用戶不受垃圾信息騷擾,騰訊仍然需嚴格把關。殷宇透露,第三方雖然可能調用用戶關系鏈,但這種關系鏈是由騰訊封裝到一個組件中,第三方只是調用,然后經過用戶首肯后才能分享,卻并不能獲得這些信息。這就避免了在一些開放平臺上,用戶安裝了某個插件之后,會在不經用戶許可的情況下,向所有好友發送信息。未來,QQ還會給用戶提供更多自主選擇的方式,比如決定接受哪些插件或者哪些好友發過來的信息,愿意以什么方式接收。
商業模式也是這個開放平臺需要面對的問題。QQ開放平臺和騰訊Qzone、騰訊朋友等社交網絡開放平臺不同,社交網絡開放平臺上,游戲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游戲的商業模式清晰,盈利相對容易。但在QQ平臺上,騰訊希望能發展多元化的應用,如財經、信息類等騰訊做得不夠好的應用,游戲應用不要超過30%。“QQ的用戶滲透率是70%,肯定還有很多用戶是不玩游戲的,我們希望通過開放平臺能彌補。”殷宇表示。
這也意味著,絕大多數商業模式不清晰工具類應用可能會出現在這個平臺,需要騰訊和第三方應用一起探索盈利前景。尤其是,騰訊會將一些組件都提供給第三方調用,其中會包括文件傳輸等涉及到帶寬的組件,帶寬和存儲的成本并不低,一旦使用的第三方越來越多,如何分擔成本也是騰訊必須考慮的問題。
騰訊邏輯
從Q+開放平臺的推進過程,仍可窺見騰訊一貫的行事風格。
在騰訊內部,通常看準一個方向后,多個部門會各自進行探索,當方向清晰一些時,再判斷哪個團隊做更合適,然后將之前的項目整合,隊伍合并。這種方式在前期可能會造成一些資源浪費,但是給各部門以自主性,能讓探索和推進的速度更快。
騰訊開放戰略的推進也是相似邏輯。目前,包括QQ客戶端在內,騰訊旗下開放的產品線已經有社區(Qzone和QQ朋友)、騰訊微博、財付通、搜搜等,游戲平臺的開放也在推進中。整個開放戰略并沒有事先通過一個虛擬機構制定按部就班的開放計劃,而是定好開放的大方向后,先讓各部門分別進行開放路徑的摸索和嘗試,保證各個部門的靈活性。“我們還是希望讓每一個產品線先自己跑一段時間,如果我們現在說誰都不能動,那可能開放一年兩年都做不完,這也是騰訊的一個姿態,可以讓大家更快感覺到。”熊明華指出,在這些過程中,遇到具體問題時,再來具體解決。
隨著開放產品線越來越多,騰訊在公司層面開始準備給應用開發者提供統一的對接界面。目前階段,應用開發商進入open.qq.com,要先選擇加入哪個開放平臺,相互之間不能共通。這就是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以后,開發者申請了一個開發者ID后,就可以分別在騰訊的各個開放平臺提交應用。騰訊會發布指引,引導某一類應用在最適合的平臺提交,然后審核開發者所希望進入的平臺是否合適,或者建議更合適的平臺。然后再把這種需求分發到相應的產品線團隊。
而在用戶層面,針對包括QQ、Qzone、騰訊朋友、騰訊微博、騰訊游戲等諸多關系鏈,騰訊也將著手建立一個關系鏈管理平臺。如今在ID.QQ.COM上,用戶已經可以方便管理QQ好友和QQ群的關系鏈。未來Q+平臺也會加入類似的關系鏈管理器,不但可以管理QQ和QQ群,也可以管理騰訊朋友、微博和游戲等關系鏈。熊明華表示,未來這個關系管理器也可以承載第三方應用產生的基于那個應用的好友關系,比如一個飯友的應用,用戶可以直接把某個QQ好友拖到飯友里,方便關系鏈的管理。
不過,以上的一切,仍然只是騰訊走向開放中的諸多問題之一。騰訊過往的文化和管理模式都是產品驅動,渠道都是為產品服務。但要走向開放,產品體系和渠道體系之間的沖突必然存在。馬化騰和騰訊高管團隊必須將同時存在于內部的裁判員和運動員角色截然分開,予以平衡。這必然是條艱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