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博平鎮岔路口村的劉同金,忙著在自家的棗林開溝,埋入已腐熟的麥草作為有機肥。“沾‘忠盛’的光,我這9棵百年老棗樹成寶了,從單棵棗樹每年結棗不足50斤,一下子提高到平均產量140斤。去年一棵樹平均賣了1100多塊,今年更要好好管。”
劉同金說的“忠盛”,是“忠盛博陵大棗種植推廣合作社”,是聊城客商竇子忠發起建立的,合作社擁有集中經營的500畝密植圓鈴大棗棗林,805戶社員,由合作社提供用藥、剪枝、用肥、嫁接等技術指導,分散自主管理,大棗則全部由合作社統一銷售。
圓鈴大棗是茌平縣的特色農產品,有2000多年的種植史,是歷代貢品。但近年來卻遭遇危機。全縣原有1萬多棵百年以上的老棗樹,還剩7000余棵。博平鎮劉坦村過去家家戶戶有種植棗樹的傳統,最高時全村有近6000棵棗樹,但到2011年降到不足3000株。村支書楊兆倫介紹,村里60歲以下的勞動力幾乎全部進城務工,收入比種植棗樹高了不止一兩倍,棗樹漸漸被冷落。 去年春天,竇子忠以每畝每年1400斤小麥的價格,從圓鈴大棗的核心產地——博平鎮前王村、后王村、劉坦村、袁樓村流轉了500畝密植棗園,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管理,投資近400萬元對棗園進行道路硬化、建設水利設施、購買大型農機裝備,進行農場化經營。同時,注冊成立了合作社,發展棗農入社并無償傳授管理技術,竇子忠利用多年經商積累的人脈,請來了臺灣、廣東的大客商,使圓鈴棗的銷售難得到解決,價格從過去的10元/公斤,長到了15元/公斤。
前王村65歲的王東言是遠近聞名的棗樹土專家,但因為兒子孫子都進了企業,他忍痛在自己的棗園種上了糧食。去年王東言把自己的68棵棗樹折合成一畝半地流轉給了合作社,并被合作社聘為技術員,指導16名工人專職“伺候”棗樹,每年工作9個月,“年薪”2萬元。
自2010年以來,茌平縣累計有3000多萬民間資本進入大棗種植業,組建大棗合作社5個,通過土地流轉直接管理棗田3100畝,帶動2600多戶棗農入社。去年秋,5家大棗合作社聯合舉辦了“圓鈴大棗觀光采摘節”,吸引近萬名游客、客商前來參觀、洽談收購。目前,全縣圓鈴大棗種植面積呈現恢復性增長,7000多株百年以上老棗樹,8成以上已恢復到100斤以上的產量,1.8萬畝密植棗園明年即可進入盛果期。(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3-14第7版)
作者 王兆鋒 孫洪鋒 王國棟 楊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