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爭做好事個個爭當好人
鄆城:“活雷鋒”帶出“雷鋒村”
被譽為“活雷鋒”的鄆城農民黃修良,日前興致勃勃地對記者盤點著“第八屆孤寡老人節”的碩果:參加老人200多名,來自全市的志愿者、企業家50多名。“活雷鋒”帶出“雷鋒村”,帶動更多人學雷鋒做好事,印證著這個縣思想道德建設發展的軌跡。
黃修良是雙橋鄉農民,自2005年至今連續舉辦孤寡老人節。春節前臘月十六這天,他將十里八鄉的孤寡老人請來,除了吃頓團圓飯,還送衣送被送香油。這些年,他的慈善捐贈已達30多萬元。20多年來,黃修良收留、幫助過的流浪人員達500余人。
縣委書記王永華告訴記者:黃修良的標本意義在于,他的凡人善舉形成良性循環:被周圍人群定義為好人——他做的香油不摻假——市場擴展賺更多的錢——更大范圍惠及更多需要照顧的人,影響更多的人熱心公益事業。抓思想道德建設,既要挖掘鄉野熟人社會那種急公好義的典型,又要保護黃修良這種在利他中利己,用實業反哺慈善事業的探索者。
“黃修良學雷鋒效應”在更大范圍內擴展。去年初,黃修良老家雙橋鄉前黃崗村一對“龍鳳胎”剛出生即失去母愛,孩子爸爸一急之下神志不清,奶奶患有間歇性精神病。黃修良得知后當即捐款,村支書劉玉懷號召黨員干部帶頭,村民踴躍捐款捐物,輪流照顧嬰兒。短短3天捐款3.5萬元,周邊村民也伸出援手。縣、鄉分別送上現金,并為其一家4口辦理了低保和醫保手續。目前,“龍鳳胎”家庭共收到愛心捐資10萬余元。前黃崗村因此被市、縣命名為“雷鋒村”。
1986年,新婚的唐秀君夫婦看到鄰居郭秀菊、魏登朝老兩口孤苦無依,便將他們接到家里悉心伺候,1991年,魏登朝因病去世,唐秀君夫婦為其養老送終,贍養郭秀菊至今。唐秀君因此獲評“山東好人”。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鄆城有10多人被評為“中國/山東好人”、“道德模范”。
鄆城還有一批“草根慈善家”、“慈善實業家”。十年前鄆城宋江武校校長樊慶斌赴新疆考察,發現不少維吾爾族孤兒失學,于是自2000年起,每年都資助維吾爾族孤兒讀書,現在他資助的8名孤兒大多已參加工作;鄆城恒基工程機械自2009年起至今,先后送3批共85名家境貧寒上不起大學的學子,到職業技術學院定向培訓,費用全部由企業負擔;鄆城圣達紡織董事長桑圣欽除在縣一中設立10萬元獎學金外,還每年定向資助12名品學兼優、樂于奉獻的中學生……
目前,在鄆城,人人爭做好事,個個爭當好人,企業家、草根慈善家、社會團體熱心公益事業,傾情慈善,蔚成風氣。(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03-08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