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156名“田保姆”在行動
縣財政統一支付工資,平均千畝擁有一名管護員
7月23日一大早,寧陽縣東疏鎮灘頭村村民張衛東跟老伴便早早起床,“快去咱家玉米地看看,昨晚的風不小,雨也不小。”張衛東招呼著老伴去自家地里,自己則急急忙忙拿著鐵鍬往另一塊地里奔去了。原來,他還有另一個特殊身份:東疏鎮3.5萬畝高標準農田的一位“田保姆”。
所謂“田保姆”,其實就是東疏鎮2011年9月成立的“項目管護隊”。縣農開辦主任呂榮金介紹說:“現在各地都在搞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管護成為一大難題,沒有機制性保障,項目的效益很難充分發揮。”為此,2011年,縣里探索實行了“建立管護協會解決無人管護,多方籌集經費解決無錢管護,制定管護制度解決怎樣管護”為內容的“三化”管護模式,把村里種田的“老把式”們利用起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管護隊”便應運而生。
40多歲的張衛東負責的是東疏鎮標準田建在灘頭村的9號路路段。“早晨6點多來看一次,要是下雨了就填填被雨水沖開的溝,看看橋涵有沒有被沖壞。”9號路長2000米,跟張衛東一起管護的還有同村村民侯尚遠,兩人一同來,一塊整理路肩溝渠,發現問題能修補的就自己修補,修補不了的就馬上給上面匯報。
“原來農田的管理模式粗放,像是救火隊伍,有事了才來看。現在管護員按路段來分責任范圍,每人負責1000米。”東疏鎮農開辦主任高廣儉告訴筆者,管護員每天的工作就是標準田內路面、排水溝、橋涵、樹株的管護,鎮里每年支出至少20萬元專項管護費,和縣里的管護經費捆綁使用,使管護工作更加規范化和長效化。
“每個月300塊錢工資,還耽誤不了自家的農活兒。”張衛東說,縣里給他們配發了統一的管護服,“每天穿戴整齊地在自己負責的那塊標準田里‘巡邏’,可帶勁兒了。”提起這300元工資,縣農開辦副主任殷濤認真地拿著工資單給筆者看:“我們采取縣財政統一支付的方式,每人每月基本工資200元,另有100元績效考核的浮動資金”。
“我們還把標準田管護納入了年底科學發展績效考核。”八仙橋街道農開辦主任吳大海說,他們街道的高標準農田有管護人員12人,每年年底評出管護隊工作先進前三名,每名獎勵1000元,激發管護隊員工作的積極性。
據介紹,寧陽縣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涵蓋14.6萬畝高標準農田,當地每年從項目中提取財政資金1%作為管護專項資金,項目鄉鎮進行配套補助,截至目前共籌集管護經費68萬元,支出35萬余元。項目區涉及的11個鄉鎮均建立了管護協會,共配備管護員156名,平均每千畝耕地擁有一名管護員。(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7- 28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