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墓內部黃腸木構建成甬道歷經2000多年依舊完好 新華社發
前不久,菏澤市定陶縣發現目前為止全國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黃腸題湊大墓,震驚了考古界。為此,昨天記者隨同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一同前往菏澤定陶,進入了墓穴內部,親身探訪了這座舉世矚目的罕見墓葬。
進墓需換膠鞋
還不能觸摸黃腸木
昨天中午,記者來到墓區外圍下車后便看到,整個大墓已經被鐵絲網包圍起來,并且在鐵絲網內部設有一個公安崗亭確保大墓安全。“這幾天全國不少地方的專家都來看過了,天津、南京等地的都有。”談起墓穴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該遺址考古隊隊長崔圣寬如是說。
在進入墓穴之前記者看到,墓的主體結構在距離地面以下約六米處,由于該大墓是一座黃腸題湊墓制形態,所以整個主題結構都是由大量的木頭整齊劃一的堆積而成。“發掘過程中,頂部的木頭已經全部裸露出來,所以我們現在已經用黑色的幕布將整個主體結構都包裹起來了。”崔圣寬表示,雖然這些木頭在經歷千年歷史后還是保存的非常好,但如果在發掘過程中保護不當,也會對它們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除了包裹上幕布,還在上面撒了一些用于保護木結構的東西。
在大墓周圍,記者還看到了大量被清理出來的石磚,也被整齊劃一的堆放在一起,并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防止日曬雨淋。
在崔圣寬的帶領下,記者下到了墓門外,并換上了膠鞋。“由于這個地方地勢較低,所以積水比較多,要進去必須換膠鞋。”而這一點通過大墓西北側的一個小水井就可以看出來,因為這個小水井的井口不斷有清澈的地下水溢出。“你們一旦進了墓穴,不能摸里面的黃腸木。”進墓之前,崔圣寬提醒說。
古木散發陣陣清香
“木地板”保存完好
換好膠鞋后,記者跟隨崔圣寬進入了墓穴內部。由于墓門入口處比較低,只有一米五六的樣子,只容單人通過,因此所有人都只能彎腰進入;但在進入廻廊后,其高度則達到了一米九的樣子,寬度也能夠容納兩個成年人。在走進墓穴后記者看到,黃腸木之間也銜接的嚴絲合縫,采取榫卯結構相互連接,而組成墓穴的黃腸木長度都在兩米左右,厚度據稱則有四五十厘米,墓室墓門門框上下采用青銅構件加以固定。每一個側室的面積都不大,側室木門大敞,墻壁均為小型枋木壘砌,除了積水里面空空如也,而其它的側室也都是如此。“里面都空了,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此墓沒有被盜過,這里面的陪葬品將會有多么豐富!”
而最讓記者驚奇的是平整的地面,整個墓穴用的都是高規格的“木地板”,至今都保存的如此平整,幾乎沒有腐朽,實屬罕見。
越往墓穴內部走,記者就越能聞到一股淡幽的清香,據崔圣寬說,這種香味便來自那些已經歷經千年的木頭。不過讓人遺憾的是,在墓穴上方記者也可以明顯的看到兩個較大的盜洞直達墓穴內部,其中一個盜洞很明顯是近些年被挖開的,因為從墓頂到墓道的垂直方向上,盜墓賊將鋼筋釘進了黃腸木中,并以此為梯方便上下。
緊接著,記者又來到了墓葬中室,也是該墓的主室。一塊外表被包裹上黑色保護套的木板橫在主室門口,記者只能小心翼翼的跨過去,因此這其實是一塊漆棺殘骸,上面仍保存有較精美的漆畫和彩繪。“里面還有一塊同樣的漆棺遺骸,你們也要小心,千萬不能碰。”進入主室后,崔圣寬指著另一塊被包裹起來的漆棺告訴記者。
十分鐘探訪
如同穿越時空
進入十分鐘后,崔圣寬便匆匆將記者帶出了墓穴,,為了保護大墓,他又隨即通知其他考古人員立刻將墓門封上。正是這短短的十分鐘,讓記者感覺自己如同穿越了一次時空。
回到地面,崔圣寬也談起了他對于這座大墓的諸多遺憾。“最大的遺憾之一是大墓已經被盜,而且幾乎沒有剩下任何東西。”他表示,雖然陪葬品已經被盜,但作為黃腸題湊這種墓制形式來說,這個墓本身就是一個最重要的文物。另外的遺憾則是目前整個陵園難找。因為作為皇陵,這肯定還有地上陵園以及一些相關建筑,從而了解當時這個地方的環境,但目前還是一個謎。“此外我們還想知道這座墓是怎么建的,要解析它。”
不過,雖然現在還有很多未解之謎需要去繼續探究,還有很多難點需要去解析,但這個大墓本身所體現出來的墓葬形制、規格以及對考古的影響,都將對古代墓葬形制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目前已經有很多專家來看過了,將在近期召開研討會,確定保護方案。”
■ 新聞資料
“黃腸題湊”是中國古代墓葬的一種埋葬制度,目前考古發現多見于漢代。據史書記載,“黃腸題湊”是設在棺槨以外的一種木結構,由黃色的柏木心堆壘而成。黃腸是堆壘在棺槨外的柏木,用柏木構筑的題湊即為“黃腸題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同修表示,“黃腸題湊”是漢代帝王的專用葬制,而其他的皇親國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經過天子的特賜才可享用。“黃腸題湊”一方面用于證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護棺木,使之不受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