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弱矮小的身軀,黝黑的臉上始終泛著微笑,眼前這位看似普通的農家老婦,就是濟寧市濱湖街道辦事處高莊村遠近聞名的好人劉愛井。盡管家中生活拮據,她卻用自己單薄的肩膀扛起生活重擔,四十年來竭力奉養六位親人,用點滴言行詮釋人間大愛。
20歲成家后,劉愛井就成了家里的“頂梁柱”。婆婆長年臥病在床,整日酗酒的公公身體也一天天垮下來,最終癱瘓在床。劉愛井毫無怨言,毅然承擔起了照顧兩位老人的責任。喂飯、擦洗身體、換衣服、清理大小便,每天重復這些單調乏味的活計,沒幾天,劉愛井就累得脖子都幾乎抬不起來。怕老人長期躺著長褥瘡,她晚上需要起夜好幾次,幫公公婆婆翻身。新媳婦干起了臟累活,好些人替她抱屈,她也只是笑笑。“能咋辦,這是我家啊,他們是我家人啊!”
家里被褥、家人衣服需要經常換洗,因此無論夏天多熱冬天多冷,只要一吃完晚飯,劉愛井就在院子里摸黑洗涮。“當時她家里9口人的家務都是她干。院子里不是曬著被子就是曬著衣服,晾衣繩也從沒空過。去她公公屋里,從來沒有異味,都是干干凈凈的,一直到去世。”鄰居賈志堂介紹,現在看洗幾件衣服不算什么,但在上世紀70年代,一天不去隊里干活就要罰工分。“家里和地里的重擔由她一肩擔,就是一個大男人也頂不住,真是太辛苦了。”
“不光公公婆婆,還有大伯、娘家哥,都是她照顧,真了不起。”村黨支部書記韓傳厚說。劉愛井的公公去世后,為了多賺點錢,丈夫到外地打工。這時,同村的娘家嫂子也因病離世了,娘家大哥劉文學長年有病,二哥又是個盲人,照顧老父親和哥哥的責任又落到了她肩上。劉愛井跑到村東頭的樹下大哭了一場,從此天天婆家娘家兩頭跑。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父親和大哥都安度晚年。
剛送走了父親和大哥,還沒有完全從悲痛中走出來的劉愛井得知:她丈夫的伯父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按照當地風俗,丈夫的伯父無兒無女,應該由丈夫為其養老。劉愛井又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照顧伯父的責任。目前,已經60歲的她仍在默默地照顧著年近七旬的盲人二哥。
四十年來,劉愛井送走了公公、父親、娘家大哥、伯父,直到現在仍照顧著婆婆和娘家二哥。過度的操勞使得她看上去比同齡人蒼老了許多,但她依然守著這個生活拮據的家庭,常帶笑容,默不作聲,把生活打理得溫暖妥帖。(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8-26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