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男孩李剛,父母在一次車禍中去世,跟隨年近古稀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腿腳不好,勉強度日;18歲的趙娟和9歲的趙強姐弟倆,父母因一場意外不幸去世,家里舉債累累,不久前爺爺去世,靠奶奶一人撫養;19歲的男孩王仁,父親染病離世,母親改嫁出走,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如今,像這樣的孤兒,在勞模、壽光企業家李法曾溫暖的“膝下”共圍聚著90名。
“有父有母是幸福,要讓那些無父無母的孩子也要享受到家庭之愛,這份責任就由新龍集團來承擔一份吧。”——李法曾
李法曾,中共黨員,現任山東新龍集團董事長,壽光市人大常委,“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獲得者,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民營企業家”、“低碳山東功勛人物”、“濰坊市勞動模范”等。他在帶領企業不斷發展,為社會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還熱心社會公益事業。2007年,他出資1000萬元在壽光市慈善總會設立了專項救助基金,用于資助全市在校孤兒,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早日成人、成才回報社會。截至目前,新龍集團共資助在校孤兒90名,累計發放救助金50余萬元。
慈善家陳光標曾說過:財富如水,應該學會分享。
在每年的8月份,李法曾都會將救助款發放到孤兒監護人或本人手中,發放標準為:大學生每年發放救助金5000元、高中生3000元、初中生1000元、小學生800元、幼兒園600元,直至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只要孩子爭氣,考上大學,我們就一如既往地救助,直到他們真正走向社會、報答社會。”李法曾如是說。
原本幸福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這讓很多孩子的心靈變得極其脆弱。李法曾意識到,資金上的救助僅能幫助孩子們完成學業,但這遠遠不夠。為此,他嘗試有意識地與孩子們交流,或慈愛、或威嚴、或激勵、或憐惜,想盡各種辦法找出孩子的優點,讓他們對自己產生信心,培養好學上進的動力,使其性格開朗起來,熱愛生活。久而久之,很多孩子也喜歡和他談心了,李法曾儼然是孩子們心中的父親。
關切和激勵,讓很多孩子重新揚起了生活的風帆。楊亮在李法曾的救助下,最終考上了大學,他在給李法曾的信中寫道:親愛的李伯伯,我學會了在失敗與成功中充實自己、鍛煉自己,學會了在安靜與喧囂的生活中調整自己;學會了怎樣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與學習,這些與你給我的幫助都有莫大的關系。我每天朝著您對我們的寄托和希望的方向努力。在校期間我曾榮獲學校二等獎學金,大一總評成績也在班級名列前茅,榮獲“國家勵志獎學金”,除此以外,我一直擔任核心課程的課代表,我決不辜負您對我的期望。
很多孩子因為繳不上學費,眼睜睜地看著大學錄取通知書躺在抽屜里。李法曾幫助很多孩子圓了他們的大學夢。壽光市現代中學畢業的馬杰在給李法曾的信中寫道:高中畢業后我曾想過放棄學業,是您的幫助讓我實現了大學夢。您的幫助,更教會了我如何做人。我會以您為榜樣,懷著感恩的心,將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看到這樣的來信,李法曾覺得很欣慰,這更加堅定了他將助孤基金長遠做下去的決心。
談起設立助孤基金的初衷,李法曾希望創建一個模式,一個慈善部門和企業聯合救助孤兒的模式,成功以后能推廣到全國,讓所有的孤兒都能夠走出陰影,健康快樂地成長。
“讓孩子們都受到教育,讓他們心理健康地踏入社會,不自卑、自閉、自暴、自棄,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李法曾
90名孤兒,是李法曾 “手心里的寶”,為了更直接地了解這些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李法曾專門成立了回訪小組,自己任組長,每年都對受助孤兒進行定期回訪。在壽光市慈善總會的配合下,通過鎮街、民政、學校、村委等部門的聯動,深入了解孤兒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李法曾告訴記者,在回訪中,很多場景都讓人禁不住潸然淚下——
2010年4月的一天,李法曾帶領回訪人員一行來到侯鎮,看望受資助的趙娟。這是一個清瘦的女孩,正處在花季雨季的年齡,但她穿著普通,沒有同齡人的花枝招展,有的是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臉色現出一種不健康的白。后來得知她是因為營養不良導致貧血。她父母在世時承包公交車,本來已經債臺高筑,后來父母在一次車禍中雙雙去世。她年邁的爺爺奶奶,承擔起了父母留下的債務,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去年她的爺爺也去世了,只剩下她跟年老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弟一起生活,每次放學后她既要照顧年老的奶奶,又要照顧年幼的弟弟,還要輔導弟弟學習。
這些孩子過早的經歷了生活的坎坷,因此和同齡人相比要顯得懂事。孫曉,張軍、于波這幾位孩子身上穿的衣服基本是親戚接濟的,但他們自立自強,利用寒假、暑假期間一直在打工賺錢,補貼家用。
2010年4月份,李法曾的母親生病住院,8個孩子代表90名受資助的孤兒,在壽光慈善總會的組織下,帶著鮮花和禮品去醫院看望,李法曾深受感動。
繼2005年入選“感動壽光年度人物”后,2010年李法曾再次入選。會后接受采訪時他保持了一如既往的低調:“做這些事是我自愿的,這很平常,沒什么特別的,所以不太愿意吸引太多媒體的目光,那樣就違背了慈善的真正意義。”
2010年5月份,李法曾設立的新龍助孤基金被山東省民政廳、山東省慈善總會授予2009年度“山東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榮譽稱號。
但對李法曾來說,他的最大欣慰不是獲得獎項,而是看到孤兒們在走出貧困和孤獨中露出笑臉。李法曾說:“去年當我得知我們資助的孤兒中參加高考的六位同學全部考上大學,其中四人考上國家重點本科院校時,我感到無比欣慰與喜悅,他們的成才就是我們最大的榮譽。”
今年,為進一步了解孤兒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更好地鼓勵孩子們,李法曾已經兩次專門召集孩子們一起座談。第一次座談會在剛過新年不久,以就業的和在校大學生為主;第二次座談會在4月2日,以初中生、小學生為主。他給孩子們買了水果、零食,每人發了箱包和其他生活學習用品,讓他們簇擁在一起,說說笑笑,互相交流,感受“大家庭”的溫暖,以新的姿態迎接未來。
李法曾鼓勵孩子們說:“你們的經歷是不幸的,希望你們能堅強面對。社會各方面對你們都很關心,加上你們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克服困難,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文中孩子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