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風格的高樓大廈,連片的居民樓,寬街大道,綠地廣場,大型市場,商貿走廊。家家平安幸福,戶戶安居樂業,年經濟總收入3.5億元,人均收入7323元,60歲以上的老人可按月領取“退休”養老金,新泰市青云街道辦事處東南關社區連續十年被新泰市委、市政府評為“發展集體經濟先進單位”,泰安市“市級文明單位”、“經濟百強村”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而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一個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就是省勞模、新泰市青云街道辦事處東南關社區黨委書記張云秋。
1995年10月,經過東南關社區全體黨員的推薦和選舉,張云秋挑起了黨支部書記的重擔。當時集體賬上沒有一分錢的存款,租賃承包合同不能兌現,建筑隊幾年不算賬,群眾反映十分強烈。可面對上級領導和群眾信任的目光,他堅定信心,一個字“干”。
上任后,張云秋走街串戶,駐廠蹲點,大刀闊斧地處理遺留問題,對社區的16處企業本著能統則統、宜放則放的原則進行整合;清理建筑賬目,成立工業公司,對建筑隊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結算;調整承包價格,兌現承包合同,限期交清一切欠款,否則立即收回合同,另行承包。一系列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僅此一項,為集體增加收入80萬元。
張云秋深知,只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真心實意帶領群眾發家致富,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追求。因此,他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壯大集體經濟,該村租賃了原辦事處破產企業涂料廠,為早日投產,張云秋從青島化工學院請來了工程師,修理機器,調試安裝。通過拼搏努力,實現了當年承包、當年投產、當年盈利。隨之,乘勢而上,先后在東周路、順河路、村辦公室兩側,建起了商住樓,投資6800萬元建成了青龍路市場。目前,青龍路市場運營狀態良好,年交易額20億元,年利稅達2360萬元,安排下崗失業人員1200人。
人們說,張云秋變了,地位高了,名氣大了,從一個樸實的農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名人,但他全心全意為居民謀福利的決心更加強烈了。在建成青龍市場后,他又帶領干部群眾相繼建成了木材市場、建材市場及高檔居民小區3個,商貿長廊10處,使社區集體經濟年純收入突破2000萬元。近年來,張云秋先后獲得“全省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興村富民百佳領軍人物”等榮譽稱號。集體經濟壯大了,錢往哪里花,張云秋也有自己的算盤。每年向學校投入60萬元,小學生免費入學;學前班幼兒免費入托;居委會為全村村民免費辦理了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2006年,居委會又投資3500萬元,建成了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服務最周到的省級老年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