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行在廣闊的昌濰平原上,幾乎每隔幾十分鐘,都會看見一個較為密集的產業集群:
在青州,一年四季花香滿城;在壽光,點綴在鱗次櫛比的冬暖大棚中的,是一個個食品加工廠、一個個防水材料企業,還有依托濰柴動力等大型企業集團而形成的機械配套產品生產基地;在高密,制鞋產業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給莫言筆下“高密東北鄉”的高粱地增添了一筆工業的亮色……
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濰坊的產業集群發展有著天然的優勢:濰柴動力、海化集團、福田雷沃、孚日股份……這些行業龍頭就是一個個天然的“磁石”,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企業集聚。而為了規范這些因大企業而形成區域集聚的中小企業,濰坊積極導入循環經濟理念,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群的要求,著力構建起一批以大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完整的工業園區。并加快完善現有各類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各類園區的產業集群。目前,全市重點龍頭骨干企業多數依托省級以上開發區著手建設工業園,其中濰柴、亞星、海化、帛方、福田、孚日等企業工業園已頗具規模,如北汽福田通過在諸城、坊子建設大型工業園,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配套廠家落戶園內,同時也帶動當地數百家中小型配件生產企業的快速發展。
除了大企業的天然“磁石”作用,濰坊各地依托地方優勢,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也不容小覷。
在濰坊下屬縣市,政府積極培植縣域產業集群,立足資源優勢和傳統產業優勢,培植“一縣一品、一縣多品”,推動諸城、壽光、安丘、昌樂、昌邑建成國內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諸城、壽光、青州、坊子建成汽車、工程機械、農用機械及其配套產品生產基地;諸城、壽光、坊子、昌樂建成全國重要的造紙包裝基地;安丘、青州、昌樂、臨朐建成山東半島重要水泥、塑料和鋁型材加工生產基地等。
如果說縣級產業集群還是一個籠統的概念,那濰坊市特色產業鎮建設,就讓產業集群的概念更加清晰:青州花卉、高密鞋業、昌邑家紡用品、諸城肉制品、壽光膠合板、安丘玻璃鋼、昌樂樂器……這些以中心城鎮為主要聚集地的產業,都頗具規模優勢和市場競爭力,展現出較強的生命力,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
目前,濰坊全市市級以上特色產業鎮51個,其中省級特色產業鎮13個,特色產業企業2100家,從業人員8.5萬人,實現銷售收入750億元,利稅68億元。“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特色鮮明。
而縱觀濰坊全境,依托藍色經濟區建設,濰坊努力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實力,已支持培育起鹽及鹽化工、新型防水材料、鋁型材、家紡用品、珠寶飾品、樂器制造、光電產業等一批集群。截至2012年底,全市市級以上產業集群發展31個,其中省級7個;集群內企業3100家、從業人員18萬人;實現銷售收入1400億元、利稅110億,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2%和16%。(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1-28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