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放棄豐厚的個人收入,帶領全村父老鄉親治山治水、治亂治窮,使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變成了今天的生態村、富裕村、文明村,這便是棲霞市桃村鎮國路夼村黨總支書記常建富(右圖)22年如一日堅守的事業。
國路夼村三面是山,800多戶人家散布于一條5公里長的深山溝里,2200多畝耕地九成掛在山坡上,1991年村集體負債76萬多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16元。是年冬天,在鎮上承包石灰粉廠的常建富,在鎮黨委動員下放棄每年幾十萬元的收入,回村擔任了黨支部書記。
1992年正月初五,常建富就和村委主任外出找項目,當年就給村里建了1個石子廠、1個機械廠,組建了1支擁有13部汽車的運輸隊。經過3年的努力,村里的企業發展到12個,近幾年,又先后引進外來資金2000多萬元,建成合資、獨資企業3個。
“咱的優勢在山上,要把窮山變成花果山。”從1993年春天開始,常建富帶領群眾連續三年累計投工10多萬個,植樹1萬多畝,栽植地堰香椿、大櫻桃、板栗、優質紅富士等經濟林木5000多畝,并在集體大櫻桃園內建立了72個高標準大棚,每年為集體增加收入200多萬元。他和全體村民苦干了6年,修整開辟了41公里的機耕環山路,把村里的新鮮瓜果運出山溝。
1998年,常建富又把目光放到節水工程建設上,修建了迷宮堰,鋪設了5條主管道和32條縱橫交錯100多公里的支管道,全村98%以上的果園都能澆上水,成為全省最早實現全面節水型灌溉的山區村,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節水工程示范區”。
“咱們村有保存完好的百年民居、石砌街巷,有塔山阻擊戰遺址,有飲馬灣、扳倒井的傳說,這些都是發展旅游的好資源。”2003年初,常建富聘請上海交大的專家對全村的生態旅游進行了總體策劃,投資1700多萬元,硬化了20多公里山路,開辦了果園采摘、種植觀光、登山健身、休閑度假、愛國主義教育等旅游項目。
如今的國路夼村,早已擺脫了舊時窮山溝模樣,2011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了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300多元。
當家22年,常建富兩袖清風,他上任之初設立的“監督獎”——誰能給他指出一件違反村里制度和廉政規定的事情,他自掏腰包獎勵2000元——至今沒有人拿過。他還發明了“公款收支連環理財法”和“附加傳票記賬法”,國路夼村獲得了“山東省農村財務管理示范村”榮譽。他說:“共產黨的干部,就應該給黨組織和老百姓交一本明白賬。” (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1-21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