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時節,走馬諸城農村,一派欣欣向榮景象。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在諸城漸成燎原之勢,高效的資源利用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種養結合”的冬暖式大棚
4月13日上午,59歲的村民隋建升正在自家蔬菜大棚里收拾剛摘下來的蕓豆。推開棚里另一扇不起眼的小門:里面有兩個豬圈,十幾頭小豬正在歡快地吃食。
菜棚的北面,是剛剛發出嫩芽的葡萄架,這是給菜棚控溫的后冷棚。沼氣池建在豬圈下邊,沼氣可以供門口的工房燒水、做飯、照明,還可以給大棚提溫;沼液可以殺蟲、沼渣可以做肥料。這樣種出來的蔬菜幾乎沒有污染,養豬也基本上實現了廢棄物零排放。種菜加養豬,老隋一年收入4萬多元。“冬暖式大棚、沼氣池、畜舍、后冷棚和工房五位一體,巧妙地將種植業和養殖業高效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循環發展。”昌城鎮鎮長方有海說,這種方式正在全市大規模推廣。
不花錢的“液化氣”
在諸城市沼氣專業村——林家村鎮殷家莊村采訪,村民殷德華說起沼氣的好處贊不絕口:“想不到這沼氣會這么好用,既能做飯、燒水,還可以取暖、照明,方便快捷不說,而且還特別干凈。”
目前在諸城,像殷德華一樣用上沼氣的人還有很多,沼氣這種新型能源正在逐漸走進農民群眾的生活。陪同采訪的林家村鎮宣傳委員王曉萍說:“殷家莊村既是沼氣建設項目村,同時也是諸城福田公司的幫扶村,每建一口沼氣池,國家沼氣項目補助1500元,其余部分福田公司承擔了,群眾一分錢沒花。一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可產沼氣385立方米,能解決一家四口人一年的生活燃料,可節約用煤2000公斤,節電200多度,沼渣、沼液還是很好的有機肥料,一年下來節約的可不是個小數目。”
如今,在該村農戶家院落,新建的廚房徹底告別了傳統的燒柴灶頭。高效、清潔、節能的沼氣燃料極大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改變了農村的居住環境,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讓農村婦女告別了廚房中煙熏火燎的日子,被群眾戲稱為不花錢的“液化氣”。
經濟實惠的“秸稈煤炭”
走在諸城市皇華鎮的鄉村公路上,不時可以看到一車車的玉米秸稈被運到鎮駐地的三工橡膠公司。公司負責人介紹,這些玉米秸稈都被用作蒸汽鍋爐的燃料。每噸秸稈的價格100元左右,按一天燒40噸秸稈計算,需要花費約4000元,比燒煤一天要節約1000多元。
目前,該企業鍋爐所燒的農作物秸稈、花生殼等都是就近取材,比用煤節約了18%的費用。據了解,將農作物秸稈、固體廢棄物作為原料,經過粉碎后加壓、增密成型,即成了“秸稈煤炭”。它具有比重大、熱值高、燃燒好、成本低、使用方便等優點,而且還便于貯存和運輸。與普通燃煤相比,這種“秸稈煤炭”在使用中可減少煙塵排放量50%至70%,大大降低煙塵濃度和二氧化硫濃度。(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4-16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