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投資6.26億打造美麗鄉村
◆村垃圾處理模式寫入省環保教材◆投入機制尚待完善
春夏之交走進棗莊市嶧城區北孫莊,滿眼姹紫嫣紅,綠意盎然。5月4日上午,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王云正在忙活著接待前來參觀的游客。自打以北孫莊村為外景地的電視連續劇《石榴紅了》在央視及各省衛視輪番熱播之后,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北孫莊村一下子火了,成了鄉村游的目的地。
筆者在村里看到,大街小巷27條路全部硬化,路兩旁兩米寬的花圃栽植了月季、黃楊、松樹等。生活污水經由地下管道,排放到村東的生物凈化池里處理。村里還規劃了一個占地20畝的養殖小區,畜禽在那兒集中圈養。夏秋兩季的作物秸稈,有的打碎還田,有的賣給電廠發電,不再進村入戶。
王云拿出幾張老照片讓筆者看看過去的北孫莊村: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各家門口柴草亂堆,糞污亂排,一到夏天,蒼蠅亂飛,讓人不敢相信這是同一個村兒。
北孫莊的變化,緣自棗莊市開展的“鄉村文明行動”。棗莊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寶民介紹,2011年,全省“鄉村文明行”啟動,棗莊以硬化、亮化、綠化、凈化為重點,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修路、種樹、改水、改廚、改廁、改圈,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建設“美麗鄉村”。據統計,全市累計投入資金6.26億元,硬化道路709萬平方米,開挖整修下水道1454公里,栽植苗木910萬株;新建、擴建農村文化廣場572個、文化活動室1686個。目前,全市創建“鄉村文明行動”示范村、合格村1239個,占全市行政村的59%,走在了全省前列。爭取用3年時間,把剩下的874個村全部建成文明鄉村。
滕州市東郭鎮玉泉村,情況略有不同。293戶村民的生活污水,通過12600多米的下水管道排進村西的沉淀池,沉淀后的水再流進生物養化塘,經過蘆葦、水草等生物降解處理后流向農田。每天下午4點,村里的環衛車就放著豫劇《朝陽溝》,挨家挨戶收集垃圾,然后,菜葉、秸稈等倒進沼氣池;紙箱、酒瓶等賣廢品;磚頭、石塊等放進垃圾箱,由市環衛垃圾車定期拉走集中處理。
目前在棗莊,這種“戶收集、村分類、鎮中轉、區(市)處理”的一體化垃圾處理模式開始普及,還被寫進了省環保教材推廣。
筆者同時了解到,北孫莊和玉泉的收效讓人興奮,但其模式很難大面積復制。清理垃圾,因為推行了區(市)城鄉一體化處置,村子負擔還不大。而污水收集處理需鋪設地下管道,動輒上百萬的投入,大部分村莊難以承受。北孫莊年集體收入三四十萬元,玉泉雖是經濟空殼村,可有附近幾家企業替它買單。筆者調查發現,推進“鄉村文明行”活動,資金來源一是省、市、區(市)、鄉鎮財政撥款;二是村集體積累;三是企業和單位幫扶;四是村里名人賢士的捐款。
村子經濟越差,將面臨越多困難,投入機制尚待改善。有關人士認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該城鄉統籌,建立同城市一樣的投入機制,從中央、省到地方,都要拿出專款用于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5-12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