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有序退出耕地持續增加
茌平87處新農村再生耕地1.5萬畝
6月13日,已經“空曠”的馮屯鎮劉馬村舊址,“轟隆隆”的挖掘機正在清理最后搬遷的馬紅躍家的房屋地基。至此,劉馬村舊址正式進入復耕階段。村支部書記馬東來說:“遷新樓、拆舊居、增田地,全村不到300戶人,俺們拆了513處舊宅子,等全部復耕完,俺村將新增390多畝耕地。”
位于馮屯鎮政府南2公里的劉馬村,是魯西平原“村小地盤大”的典型代表,全村292戶村民占了近450畝“地盤”,其中無人居住的老宅子、甚至連房屋都沒有的老院子占了221處,一戶人家有一處甚至兩處空宅、空院的情況也很普遍。
從2010年開始,劉馬村開紿在村西靠近公路的60畝“宅場荒地”上規劃建設新農村,到去年6月全部建成。筆者走進這里參觀,整個劉馬新村由10幢5層住宅樓和60戶老年公寓組成,其中住宅樓共計300戶,每戶建筑面積127.5平方米,并配有300個22到30平方米的車庫,老年公寓每戶建筑面積為58平方米,整體實現“水、電、暖、太陽能、天然氣”統一配套,建有一處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的新村廣場,并配備健身器材,同時留有一處可再加蓋一幢5層30戶樓房的土地空間。
新村建成后,經全體黨員會、全體群眾代表大會幾經討論,最終形成了舊村搬遷方案:一戶一宅換一樓一車庫,按交老宅鑰匙先后順序,優先選擇樓房及車庫;60歲以上獨居老人,可選擇水、電、暖免費的老年公寓,但不擁有所有權;一戶多宅按房屋估價適當補償;復耕舊村歸全村群眾所有,由村集體統一經營并分紅。從去年元旦起,全村群眾陸續搬入新村。63歲的馬紅躍,搬進了1號樓的4樓,而他的另一處已經塌了房頂的土坯房舊宅,村委會給了3000元的“房屋補助”,兩處老宅被一同推倒復耕。
馬東來告訴筆者,舊村復耕預計9月份完成,并實現路、電、溝渠配套。現在已經有北京、聊城的兩家客商前來尋求流轉這片“大宗土地”,有一家開出了前五年每畝600斤小麥、后十年每畝1200斤小麥的“承包價”。
縣住建局局長李學忠說,在新農村建設中,茌平縣針對一戶多宅、空心村等情況,按照“新村一戶一宅(樓)”的原則,從審批、規劃、資金等方面,引導群眾一村一策,自主解決好“多宅”、“空院”等問題,實現了“一石三鳥”,達到了“村莊變瘦變美、宅基地有序退出、耕地持續增加”的目標。
杜郎口鎮鮑莊村于2009年5月,按照“統一設計、政府補貼、自拆自建、集體復耕”的思路,進行新農村建設試點,僅用舊村三分之一的“地盤”,就建成了102幢二層別墅樓、一幢40戶的住宅樓、1處36戶的老年公寓。該村王加利、徐德生等4戶種糧大戶,以每年每畝600斤小麥的價格,流轉承包并負責復耕297畝耕地。
據了解,茌平縣圍繞“宅基地置換耕地”做文章,將農村新居建設與宅基地置換退出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群眾受益、耕地增加的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雙贏”的路子。截至目前,在已經完成和即將完成的87處新農村建設中,該縣實現2400多處宅基地有序退出,累計新增耕地面積1.5萬畝。(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6- 19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