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民生投入澆筑幸福乳山
◆民生投入年均增長19.3%◆建立幸福乳山綜合評價體系
撤縣設市20年來,乳山始終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民生,將民生建設作為萬事之先。“再窮不能窮百姓,再緊不能緊民生。不抓民生、抓不好民生就是失職。”乳山市委書記高書良自信地說,論經濟發展程度,乳山在全省也就是中上游的水平,但論民生事業,乳山在全省是領先的。
據介紹,20年來,乳山累計完成民生投入102億元,年均增長19.3%,增幅均高于地方財政收入增幅。到去年,該市用于民生事業的投入達到25.4億元,超出去年地方財政收入約5億元之多。
如何把民生實事辦到百姓心坎上?乳山的辦法是,“聽民聲,辦民生”,群眾需要辦什么,錢就投到那里去。
每年的“民情大走訪”,是乳山一直堅持的服務民生的重要途徑。乳山規定,在走訪中,所有機關單位的工作人員全部深入基層,堅持農村和社區居民“兩個全覆蓋”,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征集意見建議,逐條研究答復和解決。特別是結合走訪活動,開展群眾最不滿意事項征詢。今年,全市共征集群眾意見建議1352條,全部進行了答復。同時,還整理了10大類15項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在市委常委會上進行專題研究,拿出了解決方案,并通過媒體公開承諾,接受社會監督。
8月初,筆者在乳山廣州路采訪,在路邊開小賣部的李建華高興地說:“咱提的意見還挺管用,這路燈說裝就裝上了,以后走夜路再也不擔心了。”群眾的意見得到回應,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自然就越來越高,上半年,群眾滿意度達到96.03%。
把財力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傾斜,成為乳山民生建設始終如一的遵循。
為40多萬居民開展慢性疾病普查,建立覆蓋全市21處市鎮定點醫院和288處農村衛生室的新農合三級網絡管理系統,實現了參合群眾“看病不出村、報銷在家門”;47.3億元投向教育事業,在全省率先實現“一鎮一校”的規劃建設目標和農村幼兒園標準化建設;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近28萬人,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8.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多個百分點……
民生事業需要大投入,搞好困難群體救助,“不讓一名群眾過不去”,錢從哪里來?市長隋建波說,除了財政拿錢,連年組織“慈心一日捐”活動,乳山還注重調動各方面力量。他們探索了企業認捐慈善基金的形式,捐助資金的本金留在企業運作,每年將利息交付慈善組織使用,這使得缺少大型企業的乳山一次認捐慈善基金2.6億元。利用這些善款,乳山慈善資金支出9000多萬元,救助困難群眾14萬多人次。
在民生持續改善的基礎上,為檢驗民生建設成效,進一步增強各級的積極性,乳山領全省之先,建立了市、鎮兩套幸福乳山綜合評價體系,分為主觀和客觀評價指標。主觀評價指標則采取電話調查的形式進行測算,對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進行綜合評估,并把部分指標列入鎮級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根據這套體系測算,乳山市民幸福指數客觀指標得分連年提高,2012年達到92.22分。(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9-8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