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近兩年,路況質量大幅提高,通行能力顯著增強,公路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同時,還設置了服務區和停車區公路,綜合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歷時近兩年的國道205山東段改造示范工程建設告一段落,即將迎來交通運輸部的“路考”——檢查驗收。建設中,我省按照高點定位、典型引領、全面推進的原則,突出“科學、精細、服務、綠色、安全、舒適”六個重點,確保“路況水平、人本服務、特色創新、路域環境”走在全國前列,努力使國道205山東段成為引領公路交通發展新方向的樣板工程。
頂層設計 高點定位
國道205山東段自北向南穿越德州、濱州、淄博、萊蕪、泰安、臨沂6市,途徑19個縣市區,全長508公里,是連接魯南經濟帶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縱貫我省南北的經濟大通道。
為做好示范工程建設,早在2012年,省政府制定出臺了《205國道山東段改造示范工程創建實施方案》。專門成立由分管省領導擔任組長,省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及沿線各市政府分管負責人為成員的示范工程創建領導小組,全面負責示范工程創建活動的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并與沿線政府簽訂責任書,明確職責分工、標準要求和完成時限。沿線政府也將示范工程創建納入本市重點工程項目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施工過程中,施工建設與道路暢通是一對矛盾體,但我省在示范工程建設期間,針對路線長、節點多、流量大的情況,盡力克服施工中道路擁堵的困難,公路部門合理制定施工方案和交通組織方案,交警、路政部門聯合巡查督導,確保施工期間公路的安全暢通。
國道駛入“智能化”
如今,無論是走高速公路,還是國道205山東段,群眾出行時都可以通過網絡、微博或撥打電話了解路況信息。我省建立了公路運行信息監測和服務網絡系統,在沿線增設信息情報板33塊,并與交通廣播、省市公路網站、96660咨詢電話等相結合,實現了多渠道發布路況信息。
隨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普及,定點監控、移動監控在國道205山東段重點路段頻繁“現身”,全線共設置119處定點監控、61臺移動監控,實現了重點路段可視、可測、可控。我省還相繼開發了公路路面橋梁(隧道)信息化管理、公路安全保護動態管理,路政事案處理、日常養護管理和交通量調查等專業子系統,實現管理的智能化。其中,德州、淄博采用了視頻監控、自動化數據采集等先進技術,能對公路巡查、路況采集實行實時回傳,實現過程管理數字化。
“現在,GPS監控平臺也引入了機械化養護管理,共增配養護應急機械190余臺/套,全線實現機掃率100%,推動公路養護由以人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向以機械為主的集約化養護邁進。”我省公路部門工作人員告訴筆者。
帶動提升全省路網水平
通過近兩年的建設,國道205山東段路況質量大幅提高,通行能力顯著增強,公路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公路綜合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從國道205山東段自北往南走來,共有公路站(道班、養護工區)17處,收費站4處,交調站18處,服務區1處,停車區3處、共建服務設施11處,“國道沿線設置服務區、停車區是為了滿足群眾的出行需求,是服務為本、為民便民的體現。”國道205山東段沿線充分利用養護工區、公路站、收費站等場所,增設停車、衛生、加水等設施,搭建便民惠民服務新平臺。
確保道路安全也是示范工程打造的“重中之重”。國道205山東段所有一級公路均安裝中央硬隔離設施,平原微丘區實施交通渠化、完善警示標志及標線等安保措施,并采取增設護欄、混凝土防護墻和花池式路宅分家的措施,確保行車安全水平。像萊蕪與淄博交界處的山嶺重丘路段,則通過采取加大曲線半徑、開挖視距平臺、增設停車港灣等方法,提高安全防護等級。在提高應急能力,實現專業化、機械化應急保障方面,我省建立市、縣、站三級應急保障體系,推行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和管理職能重心前移。全線設置具備應急處置、路政巡查、養護管理、便民服務職能的公路站17處,健全完善雨霧冰雪惡劣天氣和交通事故處置預案,及時組織開展事故處置救援、防汛排水、除雪防滑等工作。
“現在行駛在國道205上,不僅更暢通安全了,沿途的綠化也很漂亮。”在采訪時,駕駛員王師傅告訴筆者。我省在發揮國道205公路功能基礎上,又將此作為展現改革發展成果和地域文化的載體:實施綠化美化,創建生態長廊;實施環境凈化,創建舒美大道;低碳養護,創建綠色大道;實施文化建設,創建文明大道……
“改造示范工程創建對干線公路改造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下一步,我們將總結、集成好示范工程建設經驗,鞏固現有成果,推動公路路網整體水平的全面提高。”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張傳亭表示。(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10-29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