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這片土地上,朱彥夫曾帶領群眾苦干了25年。村黨支部書記劉文合說:“朱彥夫這個‘時代楷模’,響當當,過得硬,是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活教材,咱們基層需要更多這樣的好干部。”
站在張家泉村那口碧綠清澈的大口井旁,劉文合告訴筆者,“老書記在條件那么惡劣的年代,帶領我們開山治水,艱苦創業。現在接力棒傳到了我們手里,我們支部一班人一定要接好班,把張家泉村建設得更富裕,讓老支書的精神像這泉水一樣世世代代滋潤廣大群眾的心田。”
村支書是最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干部,是農民群眾的“主心骨”和“帶頭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村支書的形象就代表了黨在當地群眾心目中的形象。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包心鑒認為,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各地扎實推進,各級村干部的為民服務意識越發濃厚,但也有個別村干部以權謀私、甚至打著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名目侵害村民利益。這讓村民反感,也是農村基層反腐“打蒼蠅”的重點。“老支書朱彥夫的事跡,正是當代村支書的鏡鑒。”
作為生活在老書記“身邊”的村支書,沂源縣西里鎮苗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明富認為,基層支部書記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時時處處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把老百姓的事當做頭等大事來做。“俗話說群眾的事無小事,群眾的要求我們要創造條件為他們解決好,做好。”
雖然未曾見過朱彥夫,但濟南市歷城區彩石鎮兩岔河村村支書孫忠南卻對他十分敬佩。“朱彥夫知道老百姓想什么,需要什么,他就帶領村里人去干什么,所以他干的事業得到了群眾的積極響應和支持。做農村工作,特別是村這一級,必須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只有經常和老百姓去交流,去接觸,了解群眾的需求,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老百姓服務好。”
東營市利津縣鳳凰城街道東潘村黨支部書記潘如金說:“目前正在深入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朱彥夫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和他相比,我們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很多不足,我們要像他一樣,心里裝著群眾,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以實際行動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轉載于大眾日報2014-4-7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