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臨邑縣第十五屆人大代表王永堯
提起“全國最大的魚鴨混養基地”——臨邑縣臨盤街道浙江村,就不得不說到該縣第十五屆人大代表、浙江村黨支部書記王永堯,浙江村魚鴨混養基地的創始人。特別是在2002年他當選為縣人大代表后,更是時刻把增加村民收入放在第一位。
敢于創業 成為臨盤魚鴨混養“第一人”
1997年3月份,王永堯獨自離開浙江溫州老家,來到山東省臨邑縣臨盤街道,開始了創業之路。他成為臨盤魚鴨混養基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年投資100多萬元建起魚鴨混養大棚5個,年獲利50萬元。
經過幾年的經營“打拼”,富裕起來的老王沒有忘記養鴨基地周圍的群眾。2004年,為幫助群眾共同致富,他帶頭成立了養鴨協會。養鴨協會采取“協會+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為會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交流信息,推廣技術,為養殖戶提供全方位服務。如今,在王永堯的帶動下,全街道魚鴨混養業不斷擴大,先后有30多個村的群眾自籌資金,通過利用廢舊坑塘、河壩、開發荒堿澇洼地等形式,建設魚鴨混養小區42個,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1000余人,魚鴨混養成為街道的支柱產業之一,并發展成為當地養殖業的一顆璀璨明珠。目前,魚鴨混養基地已養鴨800萬只,日產鴨蛋17萬公斤,養魚1200萬尾,養殖戶年純收入13萬元,成為秦淮以北最大的蛋鴨集約化養殖基地,并通過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驗收,基地所產鮮鴨蛋均獲得“無公害農產品標志證書”。
傳授技術 幫助群眾共同致富
“多虧了老王,要不然俺95年養的那3500只鴨子早就死光了,那可賠大了。”提起王永堯,鴨農王俊明感慨地說。在魚鴨混養基地,無論誰家的鴨子有病,只要一打王永堯的電話,老王就會盡快趕來。他不但幫鴨農給鴨子治病,還給鴨農傳授養鴨技術,是該街道1800余養鴨戶的“鴨專家”、“鴨王”。
在王永堯的影響和號召下,臨盤街道附近的村民和許多創業者紛紛來魚鴨混養基地投資興業。老王也樂于幫他們聯系養殖場地,并免費提供技術和銷售服務。通過他的指導,廣大鴨農的投資在當年就有了回報。提起王永堯,鴨農們都會豎起大拇指交口稱贊。現如今,雖然魚鴨混養協會已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但身為會長的老王卻依然習慣每天抽出大部分時間來比較各地鴨蛋市場行情,分析鴨蛋價格走勢,并積極地為產品尋找更廣闊的市場,以便讓鴨農得到更大的收益。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老王是這樣想的,也是這么做的。當選人大代表后,他針對農民素質不高,多次提出科技興農方面的意見、建議。2002年在該鎮人民代表大會上,他提交了科技入戶的建議。不久,臨盤農技中心的工作人員便攜帶有關資料深入田邊地頭傳授科技知識,切實讓群眾得到了實惠。
針對養鴨戶僅靠單兵作戰經不住市場沖擊的現狀,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他向街道黨委、政府提出了成立魚鴨混養合作社的建議。該街道立即采納了他的建議并于2007年7月份成立了魚鴨混養合作社,以增強鴨農們抵抗風險的能力。合作社為成員提供統一引進幼鴨、統一禽病防治與防疫,統一飼料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鴨蛋銷售,統一淘汰老鴨的“六統一”服務。“基地成立了合作社,我們這些養鴨戶,再也不用愁了。鴨蛋、肉鴨、老鴨到時候統一收購,飼料統一送;鴨子該打預防針時,一個電話打過去,有人來給打針,多好啊!”鴨農唐春香高興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