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政協委員為建設“美麗青島”建言獻策
近幾年,青島在環境治理方面取得很大進步,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在政協第十二屆青島市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政協委員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宜居幸福城市為出發點,積極為青島的環境保護和改善建言獻策。
加強整治刻不容緩
據環保部門檢測的數據顯示,1月12日,青島檢測點的PM2.5全部超標,屬于重度污染。其中,市南、黃島、嶗山等地,可吸入顆粒物每立方米超過200毫克,而在正常天氣下,青島的PM2.5均值在每立方米75毫克之內。
在1月7日開幕的政協第十二屆青島市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許多政協委員的提案都指出了青島環境的脆弱性。生態保護迫在眉睫,成為與會委員的共識。
“青島市汽車保有量2011年已經達到了116萬輛,同比增長18.3%,成為全國14個汽車保有量過百萬的城市之一,目前仍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從青島市各類污染源排放的氮氧化物總量看,機動車的排放量占到37%,大量的汽車尾氣極易形成灰霾天氣。”1月10日,市政協委員,青島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研究員王靜說,青島市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續上升,說明青島市的新車增量超出了黃標車控制和淘汰水平,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刻不容緩。
“青島單位面積森林儲積較低,每公頃僅24.4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每公頃85.9立方米的三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每公頃110立方米的四分之一。”市政協委員、青建集團股份公司執行總裁朱廣君擔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種建設占地越來越多,導致規劃林地、綠地、濕地面積呈下降趨勢。
“青島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環境優美。守住這份美麗,已成為廣大市民的共同訴求。”市政協委員、青島建華食品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華建說,“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已經成為市民的新期待。
政策先行完善機制
“雖然青島有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及規范性文件,但其法律效力等級較低,還沒有形成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市政協委員、山東琴島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周海燕認為,打造綠色、低碳、和諧的美麗青島,在生態保護立法方面,還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
張海燕建議,在生態文明的立法工作中,要使生態立法和生態保護緊密結合,并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中,及時把成熟的政策通過立法上升為法律規范,重視引入新制度和廢除舊制度的協調。
通過市場機制激勵企業主動節能減排,同樣需要政策法規的支持。張海燕建議,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初始權價格政策法規,對排污權初始分配實行有償使用,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權(排污權)交易制度,糾正“污染者得利、公眾受害、社會買單”的現象,促進環境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環境資源利用效率。
朱廣君建議,青島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過程中,要加強基本管理制度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當地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財政預算中,建立長期穩定、持續增長的生態文明建設公共財政機制。
多措并舉攻堅克難
2012年初,我國頒布了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空氣污染物濃度限值的要求更加嚴格。按照新標準,青島市的空氣質量和PM2.5的平均濃度有可能出現反彈,青島市環境保護和大氣污染治理已經進入的新的攻堅階段。
“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其尾氣排放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已經日益嚴峻。”市政協常委、青島大學教授李悅建議,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應采取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經濟調控手段,加快推進車用燃油品質與機動車排放標準實施進度同步,提升車用燃油清潔化水平,進一步加大“黃標車”的淘汰力度。
“在加強生態保護、建設美麗青島的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實施生態提升工程。”楊華建建議,青島以舉辦2014年世園會為契機,深入實施植樹造林、山體恢復、河道治理、道路亮化等工程,提升青島城區的美麗度。
“濕地是青島的重要生態資源,依法管理好濕地資源,是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基礎。”市政協委員、青島兆龍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兆龍在提案中建議,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從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看待濕地資源的重要性,加強政府投資的主導作用。關停和轉移工業污染企業,杜絕工業化工、農藥化肥、生活污水對濕地造成的污染和影響。并完善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機制,確保濕地資源的有效利用。
“由于膠州灣環境的不斷演變,青島近海岸海域環境面臨巨大壓力。”市政協委員、民盟青島市委秘書長陳立波建議,在海域環境保護方面,應著重清理海岸海灣內海域圍墾養殖池,尤其是河口、濕地和水道海域,拆除現有攔海堤壩,逐步恢復其自然屬性。(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1-16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