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深藏在黃三角腹地的6萬人口的小鎮,但商用廚具產值占全國的1/3,金屬板材年加工、貿易量占全國的1/3,這就是有“中國廚都”之稱的濱州市博興縣興福鎮。
日前,記者來到興福,感覺這里像鎮又不像個鎮。各種冷柜、灶具、洗碗機的工廠店鋪鋪天蓋地,黑白鐵市場里,晉、冀、蒙、蘇等多省牌照的大車往來穿梭。
鎮黨委書記趙秀民正在做一件事:引導廚具企業入園。“今年是我們的爬坡邁坎年。”他說,“我們的廚具產業過去是鋪天蓋地,現在我們是既要鋪天蓋地,也要頂天立地!”
趙秀民說,眼下,興福鎮商用廚具生產企業有878家,去年產值123億元。企業個數占到全國同行業的1/2,產值卻只占全國1/3。這“兩個一”之間的差距,就是群山少峰的結果。
他指的“入園”不是一般的搬家,而是一個質變:首先新上產品的規模檔次必須夠格,同時組織形式必須發生變化:園區整體注冊為“興福源集團”并準備上市,入園企業通過股份聯合,變身為集團的事業部,只做最拿手的產品,抱團對外。
上世紀70年代興福廚具“創業第一人”、本土企業家范曰光,如今又領風氣之先,把自己的魯寶廚業公司率先搬到了園內,變身為“興福源集團商用制冷事業部”。如今,2萬平米的廠房、嶄新的進口數控流水線已經建成投產,場面頗為壯觀。
范曰光告訴記者,原來,魯寶生產冰柜、灶具、蒸飯車、洗碗機等20多個品種、800多種型號的產品,多元經營分散了企業風險,卻制約了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入園后,他們只需集中精力做好最擅長的制冷產品。“如今的產能是原來的4倍,產品的檔次也提高了。”他說。
如今,園內像魯寶這樣的“事業部”已有8個,如宇王廚業公司變身為興福源集團蒸飯車事業部、新潮廚業變為灶具事業部、國龍廚業作為夾層鍋事業部、三陽通風公司成了風機事業部等,目前已有6家建成投產,總產能是入園前的2倍。
在興福,“爬坡邁坎”,企業唱主角,政府搞引導、服務、配套。就拿去年辦的第七屆中國(博興)國際廚具節來說,3天時間,7萬多名美國、意大利等國和國內各省市的客商參會,辦會的就是企業。最初辦節的想法就是由興福鎮民營企業家朱惠民提出的;建展館、運營展館的也是企業,從一開始就自負盈虧。政府則唱“配角”,負責幫企業在北京開新聞發布會,搞好環境優化。 產業發達了,城鎮好住了,興福的農業也出現了規模化、品牌化趨勢。興福鎮域有4萬多畝耕地,1萬多畝實現土地流轉,涌現了龍升有機食品、天鵬鴨業等農產品品牌。
“爬坡邁坎”也面臨著一些困難。記者去興福的當天,鎮政府剛出動了一批人馬去制止違章建筑。企業有發展沖動,而土地指標又不夠,企業“憋得慌”;而對鎮政府來說,雖然能讓企業做的事都讓企業做,但各種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社會事務,資金、人手有限,還是讓他們忙得長期“5+2”。“小馬拉大車”的問題仍然存在。
像興福這樣,正在爬坡邁坎的小城鎮還有很多。針對我省“有強縣、有強村、無強鎮”的短板,2012年6月,全省“百鎮建設示范行動”啟動,選擇100個示范鎮,連續4年每年安排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其發展,每年為百鎮安排共5000畝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并賦予其縣級經濟類項目核準、備案權和工程建設、市政設施等方面的管理權,在縣鎮收支劃分上擴大示范鎮的財權。
“這些政策落實到位后,小城鎮的發展就徹底松綁了!”趙秀民說。(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1-9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