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被專題研究,悲哀!
關鍵詞:食品安全 研究 悲哀
[提要]濰坊市政協委員、山東省安丘市外貿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海燕表示,食品安全被當成專門課題進行研究實際上是一種悲哀。
一說起餐桌安全,每個人都有一肚子話。近幾年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讓我們在吃東西之前,總不免有些許疑問:農藥殘留合格嗎?打沒打瘦肉精?這個奶里面還有沒有三聚氰胺?……于是食品安全被當成專門課題進行研究。對此,濰坊市政協委員、山東省安丘市外貿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海燕表示,這實際上是一種悲哀。
施肥用藥全監控
“安丘產的菜,不用擔心食品安全問題。”這是劉海燕給記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這句話的背后有自信,更有對無限安全責任的承擔。
種植過程中,農藥和化肥必不可少。據劉海燕介紹,每一塊大田施什么肥、打什么藥,包括用量多少,全都是“被監控”和記錄的。在安丘,有一個農藥電子交易中心,農民使用的所有農藥都是從這里登記購買的,農藥生產廠家必須在外包裝上標識藥物主要成分和含量,且登記備案。
記者來到這個交易中心,大廳里面有30余家農資經銷單位,興安農資工作人員羅曉麗告訴記者,每天她的工作就是收集農民提交的農藥備案登記表。“這上面有農民想要購買的農藥名字,如果他想要‘田閑’(一種除草劑),我們先聯系廠家,廠家送貨后,再聯系買藥人。”
劉海燕告訴記者,現在在收獲之前,技術人員就要采樣化驗農藥殘留,藥殘合格才收。到了加工企業,再檢測一遍;到了出貨的時候,還要檢測一遍;到了市場、超市,再檢測一遍,沒有問題了,才能進入流通環節。
市場逼出“安丘模式”
“現在從安丘出去的農產品,全都是按照這個模式走出來的,我們叫它‘安丘模式’,它是一個無縫隙的農產品安全管理體系。”劉海燕說,“安丘模式”的誕生本身就是被“逼”出來的。
劉海燕所在的山東省安丘市外貿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一直只做出口食品生意,日本市場曾占企業80%的銷售份額。但是“三聚氰胺”和“毒餃子”事件,給中國農產品出口造成致命打擊。“在超市,我親眼看見日本家庭主婦拿起定型包裝產品,一看是中國制造,然后放下……”
劉海燕說,在出口低迷期,安丘市委市政府也非常著急,怎樣讓國外市場重新接受中國的農產品?“大家都覺得,一個食品鏈出了問題,單靠 一個企業的力量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我們決定學習西方農業工業化的路子。”
2007年5月底,安丘啟動農產品區域化建設工程,變分散農戶為合作社、基地生產,半年后,重新出征日本市場,大獲成功。今年4月份,安丘農產品對接香港。
讓每個人吃上安全食品
記者來到安丘市興安街道七里溝農業合作社。50歲的李秀芬正在田里收獲大蒜。
去年這一畝地,種大蒜掙了4000多塊,后來種大蔥給澇死了,沒掙多少。今年光大蒜就能掙六七千!現在我們這里不論斤賣,一頭大蒜2毛。”李秀芬說,種大蒜、蓋薄膜,一畝地成本基本是1000元左右,大蒜不需要灑農藥,這樣一畝地僅種植大蒜,純收入就有五六千元。
李秀芬僅僅是七里溝農業合作社20萬人口里的一分子,這個合作社涵蓋147個村子。而在安丘,這種成規模的合作社大約有400來家。當地農民把地租給合作社一畝收取年租金六七百元,每天出工能掙50元-80元,人均年收入基本在2萬元左右。
“今年我們的16個農產品服務上海世博會,我們的蔬菜也會直供廣州亞運會,目前正在搞對接。”劉海燕告訴記者,今年10月份,針對國內市場的安丘農產品也會全面上市。
采訪中,劉海燕說,從事食品行業已經30多個年頭,從感情上來講,食品安全就是一個“良心工程”。“現在很多人把食品安全當成一個課題來研究,我覺得這是一個悲哀。我認為安全,是對食品最基本的要求,既不是嚴格的條件,也不是苛刻的條件,產品是必須達標合格的。”
劉海燕告訴記者,4年來安丘農產品農藥殘留檢出率(含合格)從2007年的17.2%,降到2008年的4.8%;又降到今年的2.4%。提供到餐桌上的食品,越來越安全。正因為這樣,她還參與制定了農產品安全國標,“安丘模式”也正在全國推廣。
“解決了溫飽問題,我覺得中國農業提升品種和質量、推廣工業化的時間到了。”劉海燕說,她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盡力讓每個人都吃上安全的食品。
■ 委員語錄
“安丘模式”是一個無縫隙的農產品安全管理體系。它的誕生本身就是被“逼”出來的。近年來安丘農產品農藥殘留檢出率(含合格)從2007年的17.2%,降到2008年的4.8%;又降到今年的2.4%。提供到餐桌上的食品,越來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