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師185團地處我國西北端的國境線上,因這里有“路到頭、人到頭、水到頭、電到頭、田到頭”之說,該團也被譽為我國“西北邊境第一團”。
“第一團”有這樣一位守邊人:他不怕寂寞困難,像挺立在邊防線上的一塊界碑,用理想和信念鑄就兵團人的高尚和敬業奉獻的精神。他就是185團林管站職工馬軍武。
23年來,馬軍武與同是戰友妻子的張正美風雨無阻地巡視在中哈界河——阿拉克別克河桑得克龍口20多公里長的邊境線上,擔任巡邊、守水、護林任務。兩人走了近30萬公里,磨破400多雙膠鞋,剮壞了40多套軍便服,創造了20多年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的紀錄,還觀察和排除多起洪水、火災等隱患。
自2006年起,馬軍武先后被評選為農十師“優秀民兵”、“十師驕傲”年度人物;2008年獲兵團“道德模范”稱號;201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守護祖國每一寸土地
馬軍武與妻子值勤的桑得克哨所距離團部25公里,可別小看這小小的民兵哨所,這里擔負著守護祖國邊境土地的神圣使命。
每年春季是馬軍武和張正美最緊張、忙碌的時候。天氣一旦轉暖、冰雪消融,兩人就排好值班表,輪流巡視界河汛情。哪怕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夜晚,兩人還是拿著手電筒,每隔半個小時就查看一次界河水位。每當出現險情,他們都會及時向團部匯報。
1999年4月,因冬季降雪偏多,渾濁的河水日漸上漲,接近警戒水位。當時,在沒有任何通訊工具與外界聯系的緊急關頭,馬軍武臨危不懼,鎮定自若,讓妻子繼續觀察,自己躍上摩托車,趕到最近的連隊,向團部防汛指揮部報告。由于報告及時,指揮部火速出車派人加固河堤,最終控制了險情。
2002年9月20日下午,在界河邊放羊的馬軍武突然發現河對岸的哈方境內不時有濃煙飄來,他便趕緊跑到附近的連隊報告。臨近傍晚,火勢已蔓延到界河邊,這時一支由300多人組成的民兵應急分隊火速趕到,經過1個多小時的奮力撲救,撲滅了大火。
邊情日志凝聚愛國情
在馬軍武哨所內的值班室辦公桌上,放著一本值班登記本,上面詳細地記載著每天各時段的邊境線情況。
“2007年5月28日6點48分,桑得克地段突然下起暴風雨,10分鐘后又下了冰雹,冰雹有鵪鶉蛋那么大,持續了10多分鐘;界河河水漲了7公分。我們夫妻兩人分頭在界河邊上巡河,隨時向團防汛抗洪指揮部報告汛情。”
“2007年6月1日,團中學組織師生到抗洪守土紀念碑、32號界碑、哨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向師生們講述抗洪守土故事,宣傳邊境管理法規,講解民兵哨所的重要性。我覺得,就應該這樣讓下一代知道軍墾人的屯墾戍邊史,尤其是軍墾人的艱苦創業精神,感動他們、激勵他們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每當邊防官兵到此巡邏時,他倆的這份邊情值班登記本,都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近年來,國家先后下撥資金對阿拉克別克界河實施了兩期防洪工程,昔日的土質河堤已成為混凝土護岸。雖說防洪抗洪的擔子輕了,但是馬軍武仍覺得責任重大,觀察邊境線、觀測汛情、維護河堤、防止人畜越界、看護樹木、值班登記,兩口子忠實地守護著祖國邊境線上的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