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濰坊市人大常委會倡導的“轉方式調結構,科學發展我先行”人大代表主題活動中,住臨朐縣的市人大代表、紅葉地毯有限公司董事長付少祜,立足企業實際,抓技改、增投入,注重產能挖潛,用睿智和膽識在商海中搏擊,企業發展蒸蒸日上。目前,“紅葉”地毯產量在全國排行第3名。2010年1月,紅葉地毯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成為中國地毯行業的骨干企業和領軍品牌。付少祜也先后被評為“山東省優秀農民企業家”,“濰坊市勞動模范”,獲山東省科委“星火科技獎”,并榮獲“富民興魯勞動獎章”。
科技領航促發展
在多年的商海摸爬滾打中,付少祜認識到,企業要發展,要做強做大,必須轉變發展理念,堅持科技創新,加大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產品附加值。對產品研制開發,付少祜不惜重金,高薪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圖案人員,配備當今國際先進的AT97專業地毯繪圖系統,設立了專門用于圖案設計研發的手工、機織電腦室,成立了科研小組,在特色上找賣點,在附加值上做文章。與歐美各大知名地毯廠家建立了合作關系,形成長期的技術交流,掌握了歐美地毯最新技術及流行趨勢。他還不斷深入車間與外國技術專家及本廠技術人員一起學習研究新工藝,開發新產品。新開發的地毯防靜電、防火、防蛀蟲、有舒張力、手感好、亮度好、耐用,成為地毯行業中最受歡迎的新產品。公司研發的波斯、美術、現代等系列圖案深受國內外客戶所喜愛。絲毛、尼龍塊毯等品種遠銷海外,丙綸、毛滌、尼龍滿鋪等品種暢銷國內各大酒店、公司。特別是機織絲毛塊毯系列,產品暢銷美國、加拿大、德國、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國家。
商場如戰場,付少祜經營企業總有“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為應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緊緊把握國際地毯流行趨勢及國內市場花色品種結構,付少祜舍得投入。在已有的地掛毯、織襪、化工、毛紡、制線設備基礎上,他先后投資1.5億元,引進當今最具國際水準的阿爾法300型、CRT型雙箭桿電子提花10色、8色地毯編織機9臺,實現地毯生產由手工到自動化的革命性轉變。今年,他又投資2000萬購買了兩臺CRP93-400型新一代三劍桿地毯織機,采用面對面三劍桿織造技術,提高了地毯織造質量和速度。
小處著手聚人心
員工是企業的財富。企業要發展,就必須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和工作熱情。在企業經營過程中,付少祜借鑒書本及其他單位經驗,引入競爭機制、培訓機制、員工晉升機制和激勵機制,激發職工活力,使他們成為企業的生力軍,齊心協力推動企業發展壯大。
與職工同甘共苦是付少祜多年養成的習慣。他堅持把改善職工生活當大事來抓,只要不外出,中午都在職工食堂與職工一起就餐,借機與職工聊聊家常,了解職工思想、生活狀況。為使職工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對餐廳的衛生狀況、飯菜質量等定期進行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加以解決。在金融危機沖擊,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建設了職工宿舍樓,裝修了高檔職工餐廳,還設置了籃球場,乒乓球室,卡拉OK室,閱覽室等,為職工吃、住、學習和娛樂提供了優越條件。經常組織拔河、跳繩、書法等各項比賽,豐富了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還利用黑板報、宣傳欄等形式宣傳國家政策和企業規章制度,讓職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開拓了職工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素質,企業凝聚力不斷增強,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推動了企業的穩步健康發展。
致富思源不忘本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付少祜沒有忘記自己代表的群體;作為一名企業家,在企業發展壯大之后,他沒有忘記回報養育她的這片土地。
多年來,付少祜堅持把擴大生產規模、提高企業效益、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作為履行人大代表職責的重要途徑。下崗職工再就業是當前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公司在招收新職工時,首先想到的是下崗職工,在符合用工條件的基礎上,優先考慮有困難的下崗職工。目前,公司30%的員工是其他企業的下崗工人。此外,公司還在省內外十多個縣市區的鄉鎮農村設立社會加工點1750處,為1.3萬名農村剩余勞動力,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門路。
付少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他每年都拿出5萬多元,對企業周圍幾個村的十幾所學校以及敬老院、幼兒園進行捐助。對山區飲水工程、抗旱設施、政府擴街修路,都帶頭出資捐助。職工家庭有困難,公司總是千方百計的給予經濟上的資助和精神上的撫慰,通過發放救濟金、募捐等多種方式進行照顧,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在汶川、玉樹地震,西南大旱等災難發生時,他除了自己捐款外,還積極組織公司職工開展捐助活動。
在努力將企業配強做大的同時,付少祜積極參與人大組織的各種活動,如調研、視察、代表小組活動等。在活動過程中,牢記人大代表職責,認真傾聽群眾意見和呼聲,對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認真記錄,及時形成建議意見,向有關部門反映,成為名副其實的群眾代言人,受到周圍群眾的高度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