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日,劉玉珍大媽正在天安門廣場干活。她在天安門廣場撿垃圾已經17年。
【感人榜】
劉玉珍
年齡:75歲
社區:天壇東里
【德行錄】
75歲的老太太劉玉珍17年來在天安門義務撿垃圾。她說,天安門是咱們國家的天安門,也是咱們每個人的天安門,一定要讓它干干凈凈的,“臟了,我心里就難受。”
12月1日,長安街上,陽光普照。天安門城樓人頭攢動。在廣場的人群中,有個不到一米六的老太太,體態略胖,她低頭彎腰撿東西,并在人群中穿梭。老太身穿棕色棉衣,頭戴紅色鴨舌帽,不時蹲下身,撿拾游客丟在廣場的煙頭。
老太叫劉玉珍,75歲。17年來,她堅持在天安門廣場撿煙頭,果皮等,并清理地面的口香糖和痰漬,熟悉她的人都親切稱她“天安門大媽”。
戲稱撿垃圾是磕頭作揖
12月1日上午10時,天安門廣場的毛主席紀念堂一側,人群排隊數百米。劉玉珍望了望人群,這時一中年男子掏出打火機,點上一支煙。劉玉珍哼哧哼哧踮腳來到人群中間。“請不要抽煙”,劉玉珍制止了該名游客。
游客一愣,欲向地上丟煙時,看了看行進中的長隊,又看了看遠方的垃圾桶,左右為難。“請丟這里!”劉玉珍遞上一張紙巾。香煙掐滅后,裝進她的塑料袋。
游客還來不及道謝,劉玉珍就在人群中消失了。因為她發現了新“獵物”。天安門廣場一角,一塊痰漬粘在地上。劉玉珍掏出一張紙蓋在痰漬上,用腳踩了踩。之后用夾子將紙裝進垃圾袋。看著地上濕濕的痰漬,她又掏出一張紙巾,在地面上擦,直到痰漬徹底不見。
撿煙頭、紙屑、清理口香糖、痰漬……劉玉珍不斷低頭、彎腰、下蹲、站起,每天百遍,她戲稱為“磕頭,作揖”,“這些動作鍛煉頸椎”。
兩個小時,她在天安門廣場轉了兩圈,撿了兩袋垃圾。
“小伙子,新來的吧?”在天安門廣場東側。一名年輕民警在值守。突然被老太太一問,民警略感詫異。“大媽,又來‘上班’了啊。”這時一名老民警過來搭話。
民警、戰士、清潔工、廣場商販……和劉玉珍都熟。有時,一些志愿者和劉玉珍一起撿垃圾。
愛較勁制服“頑固派”
從1996年劉玉珍開始撿垃圾。每逢夏天,早晨三四點,劉玉珍就督促老伴起床,送她去車站。“那時垃圾特別多,不早起根本清理不完。”劉玉珍說。劉玉珍的老伴吳金玉性格內向,不愛摻和她的事兒,但很支持她。
天還沒亮,吳金玉騎三輪車載著劉玉珍,將她送到天橋附近的公交站。上午8點多,游客漸多,劉玉珍的早班也結束了。“地面干凈,我可以回家休息了。”
17年間,劉玉珍除了撿煙頭,清理痰漬,還要制止隨地吐痰,隨地丟煙頭等不文明行為,但不是人人都買她的賬。
“不讓他扔,他偏扔,當著你的面扔。”劉玉珍說,每每這時,她二話不說,低頭就撿。“你撿完,對方還故意氣你,還扔。”這讓劉玉珍無奈。對方較勁,劉玉珍也較勁。“你扔我就撿,你吐我就擦,看誰比得過誰”。十多年里,“敗下陣來”的人不計其數,“有的賠禮道歉,說以后再也不亂扔垃圾了;有的不好意思,轉身走開”。
“哈僻妞依”問候老外
劉玉珍的家在天壇附近。12月1日中午,劉玉珍在天安門廣場忙了半天,返回家中。
狹小的居室中,老伴躺在床上。床頭是劉玉珍放的熱水壺和尿盆。吳金玉說,他最近幾年生活不能自理,走路、吃飯、上廁所都需要劉玉珍伺候。“支持她撿垃圾。做好事,我不能拖她后腿。”
“這個家是我們的,天安門也是我們大家的,兩個都需要管”,劉玉珍一邊扶老伴起身,一邊嘟噥著。劉玉珍說,每天和天安門廣場上的各地游人交流,特別開心。回到家,伺候老爺子和孩子們,倍感天倫之樂。
劉玉珍拿出一張發黃的小字條,“這是我學英語時,孩子們給我寫的”。字條上“HAPPY NEW YEAR”對應著漢字“哈僻妞依”。劉玉珍說,她學會這句話后,過年時碰到老外,總秀上一把。如今,她想學更難的,想用英語說“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北京,北京看天安門”。
【保潔問】
什么動力讓你來撿垃圾?
天安門保潔工李現彬:你幫了我們的忙,是什么動力讓你撿垃圾?
劉玉珍:1994年時,我經常帶孫子孫女來天安門玩兒。地上到處是果皮紙屑。看著很難受。如果不撿,天安門會更臟。于是我隔三差五就來撿,撿著撿著就當成了工作,于是天天來。
【網友問】
為何選天安門不選小區?
網友“泡泡堂”:為什么選擇天安門,而不在小區?
劉玉珍:我家在天壇附近,周圍小區的垃圾經常清理,平時外出閑逛時也經常帶鏟子等,到處清理。之所以選擇天安門廣場,是因為天安門是北京的臉面,要整整潔潔的。我一個退休老太太,為國家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撿煙頭,清理痰漬還是可以的。
【老伴問】
須愛惜身體想何時“退休”?
老伴吳金玉:我支持你撿垃圾,但要量力而行,注意身體。你還打算撿多久?
劉玉珍:如果身體允許,我會一直做下去,其實我早就想過“下崗”。但是,眼前亂丟垃圾的行為還有。但和十多年前相比,不文明行為已經大幅度減少,我希望開開心心地“下崗”,回家陪老頭子。
【話厚德】
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北京,北京看天安門。天安門是咱們國家的臉面,不能臟。
家是我們的,天安門也是我們大家的,兩個都要管。
——劉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