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綜合開發讓荒山禿嶺變成“花果山”,項目區農戶全部脫貧——
淄博:7億資金治理出66萬畝良田
日前,筆者在沂源縣東南部的張家坡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采訪的路上,碰上三峪村村民張懷明。他一邊摘下幾個鮮紅的大桃塞到筆者手上,一邊喜滋滋地說,以前干旱的時候要從山下往上運水,一噸水要花50元;山上的土路坑洼不平,只能用獨輪小推車往下運桃子,有三成桃子被磕壞品相,賣不上好價錢。“現在,農業綜合開發修的水泥路能跑汽車,還建了很多蓄水池和揚水站,擰開閥門就能澆水,一噸水才1塊錢。桃子長得又大又水靈,價格比原來高多了。俺家種了700多棵桃樹,去年一年就進賬20多萬。”
張家坡鎮黨委書記李民斌介紹說:“從2007年至今,落戶我鎮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投入累計3261萬元,現在項目區一年總增收就達3000多萬元,果農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項目區農戶全部實現脫貧,投入產出比相當可觀。當時全鎮財政年收入還不足200萬元,如果沒有國家資金扶持,很難將荒山禿嶺治理成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凸顯的‘花果山’。”
張家坡鎮的變化正是淄博農業綜合開發的縮影。淄博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圍繞“糧、牧、菜、果”四大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著力解決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制約因素,逐步形成了北部糧食、畜牧,中部蔬菜、花卉和南部林果、有機農業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打造出了沂源奧運蘋果、悅莊有機韭菜、博山有機獼猴桃等在全國、全省有一定影響的農業品牌,提升了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淄博市農業開發辦主任姜延海表示,“十一五”以來,淄博市農業綜合開發共投入資金7.05億元,安排土地治理項目近66萬畝,扶持建設產業化經營項目64個。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6830.6萬公斤、蔬菜生產能力1686.5萬公斤,農業綜合開發已成為淄博市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力量。(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8- 11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