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一位人大代表的水利情懷
(講述人:原山東省臨邑縣水利局局長、人大代表 關大會)
我今年75歲,是水利戰線上的一名老兵,同時也是一名人大代表。我1958年參加工作,1961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在縣委黨校副校長、孫安公社黨委書記、縣水利局局長等崗位工作。回想工作幾十年來,記憶深處最難忘的還是我在水利系統工作的那段日子,那是我拼勁畢生心血、無悔奉獻水利建設的人生寫照。
1987年,我從孫安公社調任縣水利局長,身上擔子和責任也更重了。全縣水利建設關系著千家萬戶,吃水安全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于是我暗下決心“要搞好水利服務,惠澤全縣父老鄉親”,因為我是一名人大代表,在水利建設這個新崗位上,我要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扎實搞好水利工作,這既需要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過硬的業務技術,還需要堅韌無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工作中,我經常深入工程第一線和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同吃同住同工作,帶領水利技術人員深入第一線勘察水利規劃建設項目,不分春夏秋冬,跑遍了臨邑縣的每一個地塊、河流、涵閘、坑塘,臨邑縣10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處處留下了我的足跡。我和水利工程技術人員一起頂風沙、抗嚴寒、冒酷暑,長期奮戰在水利工程現場,先后建成了200多項水利工程,治理改良鹽堿地15萬畝,改造荒洼地1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40萬畝,改善了當地的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還記得在1990年7月,臨邑縣遭受了特大暴雨和風暴自然災害的襲擊,全月降雨581.1毫米,比大澇1964年同期還多156毫米,全月連降暴雨13次,冰雹3次,龍卷風2次,7月6日、10日、15日三次降雨,24小時全縣平均每次100毫米以上。我7月27日連夜緊急召開局黨組防汛專題會,對全縣防汛工作進行認真研究,組織200多名水利干部職工,全部投入排澇工作。同年10月組織27000多名民工,出動8臺機械,動土15萬方,對臨邑縣王書干溝、青風河進行了清淤。在三分干溝擴大治理施工中,我們首次進行了機械施工試點,同時出動1萬多名民工,動土87萬方,出工34萬個,疏通了河道溝渠,圓滿完成了清淤任務,有力的減輕了暴雨災害對臨邑的影響。
縱觀我國水利事業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進行著除水害、興水利的艱苦斗爭,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驗載于典籍,留下了寶貴財富。但是在浩如煙海歷史水利文獻中,記載臨邑縣水利的史料卻為數寥寥,所以我非常想編撰一本臨邑縣水利志,記錄全縣的水利建設史。1987年我組織成立了《臨邑縣水利志》編纂委員會,設立專門辦公室,由我擔任主任,局黨組其他成員任副主任,委員12人,聘請水利專家王羽、崔世彬為顧問。辦公室成立后,我帶領他們專門拿出兩個月的時間學習上級有關文件和領導人講話,明確修志意義。而后我又帶領水利志小組成員到山東省、德州市以及其他兄弟縣水利志辦公室拜師求教,學習編纂志書的一般常識。我起草了編纂內容細目,由于當時關于臨邑水利方面資料的記載不是很多,所以給編纂工作極其困難。那時我并沒有灰心,因為我是一名黨員,既然黨培養了我,我就應當為黨為人民作出應有的貢獻,把臨邑縣水利志編纂好就等于給后人留下一筆無窮財富,雖然編纂工作困難,但是我想盡辦法克服。我拜訪了100多位從事過水利工作的老同志和沿河耆老,發動水利局全體職工查找有關臨邑縣水利資料,我們查遍臨邑縣檔案資料,走訪40多相關單位,查閱臨邑縣志和300多部歷史書刊,共收集400余萬字的資料。編纂過程中,我給自己定時間、定任務、定質量,稿件經過三次修改,于1990年12月報送山東省、德州市以及其他兄弟縣水利志辦公室審閱。1991年3月德州市水利局在臨邑縣召開了《臨邑縣水利志》評審會。山東省水利廳、魯北海河工程局、德州市史志辦以及德州各縣市水利志辦公室負責人參加此次評審會。會后,我積極聽取專家在評審會上提出的寶貴意見,并將這些意見整理成條目,對《臨邑縣水利志》進一步的修改編纂,直至排版印刷。
《臨邑縣水利志》的編纂,凝聚著臨邑縣全體水利戰線人員的心血,也包含著山東省、德州市以及其他兄弟縣同志的熱情,雖然過去20余年時間,但是我心里依然為他們所做的工作而感激和感動。
回想在水利戰線上奮戰的日日夜夜,尤其是每當水利干部職工用辛勤勞動換來水利平安的時候,總有一種難以言狀的感動在心中燃燒,總有一種澎湃的激情在胸中奔涌。我想,給予我們水利人信念、力量和支撐的,不僅是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更是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對祖國的無比熱愛!這就是我一位人大代表無怨無悔、奉獻水利事業的革命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