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女,回族,1974年6月出生,山東濟南人,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1995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校友。畢業后被省委組織部選調到基層培養鍛煉。先后擔任槐蔭區街道宣傳干事、區機關團委書記、團區委副書記、街道副主任、主任等職。2005年取得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學歷。2006年至今任槐蔭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學生時代鍛煉了組織能力
從大一開始,周敬就擔任團支部書記。在緊張而有序的學習生活和為同學服務中,她的知識和能力都有了很大進步。1995年,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憶起那時的學習和工作,周敬深有感觸:“這些年來我做過黨團和行政領導工作。無論是組織活動,搞管理,還是當領導,都要懂得如何協調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對上爭取,對下協調,讓上下形成一個巨大的合力,形成效益的最大化,這需要有組織藝術和管理能力。大學里學生干部的經歷,鍛煉了我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協調能力和工作能力。”1995年正值省委組織部選調優秀應屆畢業生到基層培養鍛煉,經過學校黨委推薦和省委組織部考察,她成為當年全省113名選調生的一員。抱著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思想,就職于濟南市槐蔭區某街道。
每天面對普普通通的群眾,她總是一張笑臉相迎
1995年7月,剛剛從濟南大學畢業的她,選調到了濟南市槐蔭區營市街街道,在黨委辦公室從事宣傳工作。雖然過去自己也長期生活在社區,但真正要每天面對社區開展工作,對她來說,陌生而又新鮮。到街道來辦事的居民,總能看到一個笑呵呵的姑娘,認識不認識的,端茶倒水,熱情接待。時間久了,大家都知道,街道來了個熱情的大學生,大伙有啥事都愿找她。
在街道工作的兩年間,她的腳步走遍了轄區的每個腳落,大到街道的各項建設,小到居民雞毛蒜皮的生活瑣碎,十年后仍然能如數家珍。辛勤的工作態度,出色的工作成績,讓同事和社區居民無不交口稱贊。她也從一個激情似火的大學生,逐步轉變得穩重、成熟,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日常事務中,讓她對人生、對基層工作產生了新認識。
她把火熱的青春融入到青年工作
1997年,在選調生中脫穎而出的她,走進了槐蔭區機關黨委,雖然在機關任團干部時間僅有3年,但她的創新意識與工作干勁讓這看似短暫的經歷變得可圈可點。
“槐蔭要發展,團員青年怎么辦”、“塑造跨世紀槐蔭機關青年新形象”、“三下鄉”等活動,都是她的金點子。在她眼里,機關青年就是表率,不僅各項工作要走在機關干部的前面,精神面貌更要充滿蓬勃朝氣。在她的宣傳和帶動下,典型宣傳開展得有聲有色,槐蔭區法院、區檢察院2000年一舉跨入了全國先進行列。兩個青年集體被授予市級“青年文明號。”積極倡導并參與的青年志愿者行動成了全省的典型,引來了山東省社區青年志愿者現場會的代表參觀學習。超前的意識,成熟的思維與判斷力,吸引了許多團員青年主動找她談心,無論是生活中的煩惱、工作的困惑還是學習上的難題,大家都愿找她聊聊,無形中她已成了青年們的“知心朋友”。
在街道管理工作中扎根基層,汲取營養
2001年1月起,她先后擔任槐蔭區西市場辦事處副主任、街道副書記、振興街街道黨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在6年的基層管理工作中,她深深植根于社區群眾這片沃土,足跡遍布轄區的每一個角落。通過背街小巷整治,社區綜合整治,開展弱勢群體幫扶救助,積極招商引資促進勞動保障,大大融洽了干群關系,改善了街道面貌,參與解決了涉及社區居民生活的諸多問題,與居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積累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
2001年1月,周敬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干部服從組織安排到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市場街道辦事處擔任副主任。她這個26歲未婚的女青年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分管計劃生育工作。西市場地區商業發達,人員結構復雜,有來自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的1300余名已婚育齡婦女。計劃生育工作管理難度大。2000年因出現3起計劃外生育成為全區唯一被處罰的單位。面對這一狀況,她提出“底數清、情況明、措施細”工作要求,抓好基層打基礎,廣泛開展為育齡群眾送服務活動。一舉連續4年計劃生育考核目標一等獎。2003年還被評為山東省“宣傳教育進村,婚育新風進家,建設新型生育文化,建設文明幸福家庭”先進單位。擔任黨委副書記期間,她根據街道商貿集中的區位優勢積極開展文明創建,開拓性地開展跨區結對共建,與北京市東直門辦事處結成了誠信共建對子,“京魯聯手共筑誠信”成為精神文明創建的品牌。
2005年2月到振興街辦事處任主任后,她堅持從廣大社區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積極拓寬渠道,加大投入,解決急事難事,多辦實事好事,不斷繁榮社區經濟,優化社區環境,促進社區建設,有力地推動了街道三個文明建設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街道先后被評為全國社區服務示范街道、全國和諧社區示范街道、全省社區僑務工作先進單位、省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省平安建設先進單位、全省優秀人民調委會、濟南市社區教育示范街道、濟南市610反邪教警示教育先進單位,街道勞動保障中心被評為全國巾幗文明崗、山東省基層勞動保障工作機構省級示范單位等。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彭佩云,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姜大明等領導同志先后到街道視察指導工作。
走上中層領導干部崗位后,她感受最深的還是責任
2006年12月,年僅32歲的她走上了槐蔭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崗位。
她沒有急于發表施政演說。面對全區經濟社會蓬勃發展,干群思想多元化的局面,如何抓好全區的意識形態工作,打牢全區干部群眾一心一意搞建設、謀發展的思想基礎,成為擺在她面前必須認真解決的第一課題。她靜下心來,認真聽取班子其它成員意見,分析全區宣傳思想工作形勢,查找問題和薄弱環節。
一場變革在宣傳系統靜悄悄地進行。2007年4月,三名來自濟南市主流媒體的資深記者、理論界的專家走進了槐蔭區宣傳系統干部培訓班,給槐蔭區直機關和基層辦鎮年輕的宣傳干部們上了生動的一課;7月,區委宣傳部兩名優秀的科級干部晉升為副處級干部;隨即,宣傳部五個正科級崗位全部實行競爭上崗,理論考核與現場答辯勝出者走馬上任;在年終基層黨委考核中,量化后的宣傳思想工作考核標準赫然出現在考核實施細則中。
2007年,圍繞落實科學發展觀,關注改善民生,槐蔭區在各類主流媒體共發表稿件1600多篇。特別是在濟南市第一個棚戶區改造項目實施后,《濟南日報》連篇累牘連發兩個頭版頭條。同期,槐蔭的新聞還走進了央視,走進了焦點訪談。槐蔭區創建全國第一個安全社區的消息還發到了國外。
在“泉城首批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品牌”的評選中,“國際安全社區”、“三元化社區管理”等12個品牌分別獲得著名品牌、優秀品牌和活動品牌。在 “感動泉城十佳人物”的推薦評選中,槐蔭區推薦的張業愛、劉振華、劉俊福三名同志榜上有名。青年公園的“當當推進站”還獲得了全國未成年人創新案例三等獎。全國首屆道德模范評比,張業愛獲得見義勇為標兵提名。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勢頭不減,先后有20個村莊被評為 “生態文明村”,33個村莊有了“文明一條街”。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座談會代表參觀了油牌趙村和七里鋪村,給與較高評價。
談起這些,她顯得很平靜,很坦然,表達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些工作都是團隊實實在在干出來的,與她個人沒有必然的關系。
她常說,組織把她從一名大學生選調到基層,12年以來,先后安排她在6個單位7個崗位上工作鍛煉。使她深刻感受各級黨委政府對年輕干部的關心和厚愛。如果說年輕人是正在成長的林中之木,那么獨木不成林,到森林里去擠,為爭一縷陽光,便要強迫自己比別人長得更快,于是根就必須扎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