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何以這樣紅?
作者:婁和軍 申 紅 | 來源:大眾日報 | 發布時間:2012-10-18
12年來,中國葡萄酒行業的榜首,一直被張裕雄踞。2011年,我國消費19億瓶葡萄酒,張裕市場占有率接近20%,其銷售收入是行業二三名之和的1.2倍,實力位居亞洲第一、全球第四。
美酒夜光杯”,這是流傳千年的佳句。 每飲五杯紅酒,必有一杯張裕,這是當下中國的現實。 12年來,中國葡萄酒行業的榜首,一直被張裕雄踞。2011年,我國消費19億瓶葡萄酒,張裕市場占有率接近20%,其銷售收入是行業二三名之和的1.2倍,實力位居亞洲第一、全球第四。 120年來,中國葡萄酒業的歷史,不斷由張裕改寫。從1892年為中國引進第一株釀酒葡萄,到1915年萬國博覽會為中國奪回首枚金質獎章,再到1949年成為國宴第一葡萄酒用酒,張裕崛起為中國葡萄酒業的引領者。 是什么,讓張裕香透百年、紅遍中國? “從1892年,將‘實業報國’的信念釀入第一桶葡萄酒的那一刻起,張裕的創新與擔當,便從未停息。”張裕總經理周洪江說。 120年來,張裕以報國之精神釀造中國美酒,在“種、釀、賣”三個關鍵領域堅持“引領性創新”,重塑葡萄酒業的中國模式,不僅實現企業日新月異,更引領中國葡萄酒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為民族企業贏得世界尊嚴。
種下的是責任感 每粒張裕葡萄要闖80多項檢測 題記:“七分種植,三分釀造”,這是葡萄酒業的行話。誰擁有最好的種植園,誰就能占領行業的制高點。但種植是個“費力的活”:一株葡萄,從種植到豐產,至少需6年之功。因此,國內多數葡萄酒企,較少介入種植領域,而是采取收購葡萄及外購原酒的方式解決原料問題。但是,這種模式易導致葡萄質量參差不齊、原料供應不穩,成為中國酒企與西方巨頭的最大差距。張裕以戰略性眼光,在種植領域做足基礎性工作,“不走捷徑”,扎實付出,為張裕乃至中國葡萄酒行業,奠牢了百年根基。 張裕美酒的釀造,從大地開始。 “給張裕種葡萄,有一條條規矩。”扶扶厚厚的眼鏡,蓬萊大柳行鎮“80后”農民姚義林,指著山坡上那100畝葡萄,向記者訴說張裕的“苛刻”。 “先看懂一本200頁的手冊。”這是張裕編寫的種植技術規范,配圖易讀。 “每年聽碩士講十幾堂課。”來田間上課的,是張裕的技術員,畢業于西北農林科大的研究生。 “一畝地產量不能超1000斤。”這片地,一畝能結葡萄2000斤,但張裕控制產量,以提高質量。 “摘葡萄也有講究。”采摘葡萄的筐洗凈,筐底鋪上專用塑料紙。 姚義林說,這么嚴格的要求,一開始“真受不了”。 為提高果農積極性,張裕在國內率先采取獨特的收購模式——“以糖計價”。糖含量是衡量葡萄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它直接影響酒的品質。姚義林說,葡萄采摘后,張裕用儀器測量,糖量越高價越高。因葡萄種得好,姚義林年收入超過20萬元。 憑借國內首創的“以糖計價、優質優價”收購政策,再配以“自營型”與“合同型”兩種基地建設模式,以及三級技術服務,張裕得以改變中國葡萄種植的粗放模式,實現葡萄以質取勝。 對種植品質的追求,不止于此。 在張裕,姚義林們的葡萄收購后,要經過品質、外觀、安全性等80多項指標檢測。張裕總工程師李記明博士介紹,張裕在國內率先建立的釀酒葡萄標準及檢測體系嚴于國家標準。此外,張裕打造精準的葡萄信息系統:每一個葡萄農戶配發IC卡,葡萄園位置、葡萄品種、施肥澆水等信息全入數據庫。如此嚴格把控的30萬畝優質張裕葡萄,如今已遍種東海之濱、天山南北、賀蘭山麓,占據國內釀酒葡萄面積的1/4,并在繼續擴張。 對種植品質的追求,已融入張裕的血脈。 120年前,從引進首株適宜中國風土的葡萄開始,一代又一代張裕人,為選育葡萄嘔心瀝血。一名農科人員窮盡一生,或許僅選育成功一個品種;而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釀酒葡萄中,90%的品種系張裕人所選育。 從種植品種,到種植質量,再到種植模式,張裕以一企之力,不斷從源頭上提升中國葡萄酒的品質。
釀造的是人性美 每瓶張裕酒要經“百次品評” 題記:“釀酒師是葡萄酒的靈魂”。然而,在國內,行業普遍存在種植與釀造脫節問題,種植者不了解好酒所需葡萄的要求,釀酒師不熟悉所用葡萄的個性,不少釀酒師僅是承擔技術功能,易導致品質不理想和風格不穩定。張裕則不同。因“種、釀、賣”環節打通,釀酒師被賦予更多職責:既定期與種植戶交流,又決定收獲時間,還監督釀造全過程。全流程參與、釀酒師負責制,使其精準把握葡萄特點,讓不同葡萄風格在酒中絢爛綻放。 一杯紅酒放在面前,釀酒師于英左手舉杯凝視,記下色澤評判;然后輕搖酒杯,閉目嗅聞,記下另一項數據;再用舌尖輕抿,細品味道,寫下第三項評判;之后,清水漱口,品評下一杯紅酒。如此反復,已是18年。 “忙的時候,搖酒杯的左臂會因一天重復上千次動作,而隱隱腫痛。”于英,這位張裕技術中心副主任告訴記者。 一瓶好酒,從葡萄進廠到成品出廠,需要經過多少次品鑒?張裕給出的答案是至少百次。 于英以一瓶酒莊酒為例,給記者講述這個過程。 ——葡萄成熟前,釀酒師要到基地,觀察葡萄并品嘗,選取最佳采摘時間。 ——葡萄進入酒廠,先除梗破碎,在采摘后1小時內進入發酵中心。其間,釀酒師品嘗原汁,進行分類。 ——在發酵中心,原汁用一個月時間,變身原酒。這30天里,釀酒師每天品評2次,調控溫度。 ——原酒進入橡木桶存儲6~24個月,其間,釀酒師品評20次以上。 ——酒進入成品調配、穩定處理、灌裝、瓶儲階段。這個過程需1~2年,釀酒師不斷品評,對酒進行微調。 至此,歷經2~4年百次“挑剔”,在不厭其煩地改進中,這瓶酒終于“放行”上市。 張裕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液相色譜、色譜—嗅聞儀等現代化設備,可進行數百種微量成分測評,通過關鍵性指標控制,完全能達到定向控制葡萄酒風味的效果,但為何還如此強調釀酒師的品鑒呢? “釀一瓶好酒,不僅需要設備的高端,更需要人性的溫暖。”總工程師李記明博士說,再先進的機械,也不能取代人的感官。以人為本是葡萄酒的生命。 在張裕,精心選人,用心釀酒,120年一脈相承。 1896年,為釀美酒,張裕創始人張弼士,遍訪西洋,延請奧匈帝國男爵巴保為首任釀酒師。這位男爵出身釀酒世家,其父是著名的“巴保糖度表”發明者。在張裕18年,巴保釀出中國第一瓶葡萄酒,并助張裕斬獲世博會金獎。 1958年,國家在張裕設立中國首所“釀酒大學”,學員后來多成為行業骨干,張裕因此被譽為“葡萄酒行業的黃埔軍校”。 2001年,張裕公司11名釀酒師,受邀參加葡萄酒新國家標準的起草制訂,為中國葡萄酒業長遠發展建章立制。 培育一名釀酒師,至少需十年之功。只有寥寥數人具備釀酒師的天賦——釀酒師需科學家的頭腦、藝術家的才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今天的張裕,匯聚著中國最強大的“釀酒師軍團”,建有行業首家國家級技術中心,擁有全國最先進的釀造規范,張裕正奉獻出最具人性之美的佳釀。
賣的不僅是酒 每一杯張裕酒都散發百年文化 題記:關于賣酒,業內公認張裕有兩點過人之處:一是扎根全國的銷售網絡,二是扎根歷史的文化積淀。目前國內多數葡萄酒企采取區域代理銷售模式,優點是節省成本,缺點是渠道易被他人左右,導致銷售粗放。張裕“反其道行之”,以自我銷售為主。但此方式需投大量人力,一度被譏諷為“人海戰術”——張裕銷售人員數相當于全國其余葡萄酒企總和。但隨著這張網越織越精,張裕成功將“人海”變為“藍海”——它不僅保證了對渠道終端的把控,也確保了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度感知,從而實現張裕酒文化的有效推廣。 在張裕,如果你想知道中國版圖上任意一座縣城的葡萄酒消費情況,在不久的將來,只需輕點鼠標即可。 每座城市的葡萄酒銷售情況、居民選擇偏好以及未來成長性,正被遍布全國的3000多名張裕銷售人員深度掌握。 張裕副總經理孫建介紹,縣級城市的商超、酒店系統,張裕都有專人負責營銷。目前張裕正著手引進銷售終端管理系統,銷售人員手持工作手機,只需幾分鐘,便可將一家商店酒類銷售情況、顧客需求等信息錄入系統,即時上傳公司平臺。 根深千里,方能葉綠萬家。在張裕看來,只有徹底根植大眾、深切了解大眾,才能有的放矢推廣葡萄酒文化;而在葡萄酒人均消費量僅為全球水平1/6的中國,只有深入傳播葡萄酒文化,方能成就張裕的長久勃興。 120年來,張裕肩負葡萄酒文化中國式生長的使命,從未止步。 ——早在民國初期,張裕每逢節日車載巨型酒樽過市,沿途將小瓶裝葡萄酒分贈路人,以培育顧客。 ——上世紀30年代,上海某報懸賞500大洋征聯,上聯為“五月黃梅天”,應者無數,而中獎下聯是“三星白蘭地”——這正是張裕當年的一款名酒。 ——翻看民國眾多小說,其中不乏飲張裕美酒的情節。張裕酒文化對公眾的影響,可見一斑…… 而今,借助強大的銷售網絡體系,張裕的葡萄酒文化推廣更是風生水起。 ——在全國各地辦葡萄酒鑒賞會,每年上千場的頻次,培育葡萄酒消費者。 ——構建“文化+體驗”體系,全國首個葡萄酒博物館——張裕葡萄酒文化博物館每年吸納30多萬游客。 ——張裕創辦《葡萄酒鑒賞》雜志,期發行量超過12萬份…… 賣酒渠道助力文化營銷,播種文化收獲消費增長。十年以來,在國際市場銷量年均增速僅為1%~2%的格局下,中國葡萄酒的增速高達15%,而張裕的增速逼近30%。
從責任種植,到人性釀造,再到營銷變革,張裕以創新引領120年中國葡萄酒風潮。 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主席伊夫·貝納德預測,基于中國葡萄酒消費的快速增長,未來十年,中國將擁有世界最大的葡萄酒市場,張裕將成為全球第一大葡萄酒企業。 120年前,煙臺山下,面朝大海,張裕人在距岸200米處,修建了亞洲第一大地下酒窖。這個延用至今的百年大酒窖,形似一把手槍,槍口向洋,意在敢與洋人比高下,誓為國家爭榮光。 如今,120年張裕,報國雄心不已,擔當志在萬里。
責任編輯:山東英模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