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第一書記農村顯身手
引進致富項目65個,辦實事好事620多件
今年4月份以來,昌邑市以包村聯戶為依托,從市直機關選派83名優秀干部沉到基礎差、矛盾多、困難大的村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真正“接地氣”,與村民共同“打譜氣”,為農村發展合力“聚心氣”。第一書記工作開展以來,該市已先后協調幫扶資金136萬元,走訪黨員群眾3400多戶,修建活動場所34個,引進致富項目65個,修整道路67千米,辦實事好事620多件。
到農村去,是組織的重托,更是自己的責任。走在該市都昌街道南褚村新修的水泥路上,村民徐云三幽默地說:“原來也叫水泥路,下雨天除了水,就是泥,走在路上都拔不出腿來。現在不用擔心了。”在村委辦公室,“第一書記”曲波正在跟村委成員討論下步工作:在前期已經把出村路硬化的基礎上,其他主要道路整修即將動工。
該市83位駐村任職的“第一書記”,是原單位的科級干部或中層干部。駐村后,他們吃住在村,以村為家,上接“天線”找項目、尋資金,下連“地氣”聚人心、帶隊伍。
市紀委派駐飲馬鎮徐家廟村第一書記劉繼文從報到第一天起,就在心里給自己定好了位。從經濟發展到民生改善,再到村班子建設,事事關心,件件落實。“自來水通上了,村里也干凈了,路燈也有了,沒事還能遛遛彎扭扭秧歌,挺知足的。等俺村東邊的路再修起來,俺村還會大變樣。”69歲的徐家廟村民于欽東很是高興。
干不干事,群眾有評價,考核有基準。“6月12日,天氣晴,今天村里的農業飲水工程順利竣工,使村南部近200畝農田灌溉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群眾拍手稱贊,我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這是在圍子街道東堤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昌邑市委老干局副局長劉英凱的一篇民情日記。為保證第一書記入村后真抓實干,嚴防駐而不實、蜻蜓點水、虛于應付,該市建立了嚴格的考評制度,制定了《昌邑市選派到村任職第一書記管理辦法》,要求任職期間與派出單位工作脫鉤,每周一、二、四晚必須駐村,全身心地投入幫扶工作。嚴格的制度考評和獎懲,讓第一書記們既倍感壓力,又有動力,卯足了勁,與村民齊心干事。(轉載于 大眾日報2012-12-4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