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葉翠是一名工作在最基層的“小巷總理”,像千百萬個社區工作者一樣,她24年如一日扎根在社區,時刻把群眾冷暖裝在心里,盡心竭力為群眾排憂解難,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數不清的感動。
1988年,辦事處組建居委會,從駐區單位抽調人員,單位推薦了陳葉翠,她去了一看差點哭了:一間自行車棚改的西曬小屋,幾個老頭老太太坐著馬扎在聊天……“我才33歲,熬到什么時候是個頭啊?”陳葉翠氣得跑回了家。兩個月后經單位領導做思想工作,她才重新回到了居委會。直到1996年5月,丈夫老楊出差時遭遇車禍受傷,腳后跟縫了34針,陳葉翠每天陪他到醫院打針。一天從醫院攙著丈夫回家時下起了大雨,社區居民老李冒雨把180多斤重的丈夫背上了6樓。這件事使陳葉翠徹底轉變了觀念:“社區就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就像一家人。”
陳葉翠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人一生誰沒個坎坷,在困難的時候拉一把十分關鍵。”轄區居民李麗娜,丈夫有了外遇拋棄了她,兩個孩子又身患殘疾,生活的重壓讓她患上了腦瘤,就在李麗娜絕望之時,陳葉翠一邊悉心照料安慰她,一邊為她湊錢治病,跑勞動部門、民政部門申請救助,說服丈夫從自己家拿出一點積蓄救急,甚至帶著李麗娜殘疾的小女兒,在路邊舉著“伸出你援助之手,挽救她一次生命”的牌子進行募捐,最終籌集到了1萬多元的救命錢,幫助李麗娜順利做了手術,讓她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對生活困難的群眾,不能只有救助,還要讓其有謀生的手段。”為此,近年陳葉翠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幫助困難群眾就業上。她曾以一名人大代表的身份,就下崗職工安置問題公開向居民承諾:在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決不能讓一個下崗職工吃不上飯,只要不挑不揀,保證有活干。居民李強下崗時還不到30歲,情緒十分低落。陳葉翠勸說他學習了駕駛技術,協調駐地一家燃具專賣店安排他從事燃具清潔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不長時間就升任經理助理,李強又協助居委會安排了5名下崗職工到該單位工作。
為打造“零失業社區”,陳葉翠辦起了全區第一家社區手工作坊,優先雇用社區殘疾人,社區的經營用房優先租給下崗失業人員,為輔助個別特困家庭,房租硬是17年沒有漲過一分錢。她還組建了社區再就業促進會,協調駐區單位為弱勢群體提供就業崗位、就業信息和就業技能培訓,與30多家單位達成優先安排社區居民就業的意向,417名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眾實現就業。近幾年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先后投資20余萬元,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商業一條街,擴建了商品房800多平方米,辦起了物業管理機構、存車處,先后安置下崗職工96人。
“只要和社區群眾心貼心,社區的大事、難事、愁事就會迎刃而解。”在陳葉翠的帶領下,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先后被評為全國社區服務示范社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她個人也先后被授予全國社區服務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陳葉翠說:“現在就是讓我離開社區,我也不走了。”(轉載于大眾日報2012-12-3 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