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加強制度化建設,推動志愿服務大發展
每100名市民就有近10名志愿者
打開辦公電腦,點擊“煙臺志愿者”網站,來到管理員界面,篩選審核新注冊的志愿者信息……11月8日上午,煙臺市文明辦志愿服務科科長胡吉明在忙碌中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們科室是2011年經批準成立,主要職能就是負責煙臺市志愿者的招募注冊管理。符合條件的市民登錄煙臺志愿者網站,填寫全市統一格式的注冊登記表,只要審核通過,即可頒發煙臺志愿者證,從而開始選擇項目進行志愿服務。”胡吉明介紹說。
據了解,煙臺市志愿服務工作一直有著良好的傳統,這也成為該市能夠奪取“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以往的志愿者隊伍,只有共青團所屬的青年志愿者和慈善總會管理的慈善義工在招募注冊方面有相對規范的制度,其他各類志愿者往往因一時一事臨時招募,存在不規范、難協調的問題。
為此,煙臺市文明辦在2011年開通煙臺志愿者網站,制定出相應的管理辦法,通過統一的網上注冊平臺,規范了志愿者的招募、注冊程序。目前,通過該網站注冊的志愿者人數已達到13.8萬人,再加上通過慈善總會注冊的3.5萬名義工,全市經規范注冊的志愿者總人數超過了17萬。根據煙臺市統計局2013年年初公布的數據,煙臺市區人口為180.27萬人,這意味著每100名煙臺市民中,就有近10個經注冊的志愿者。
不僅如此,在10月末11月初,煙臺發起了一場全城尋找“文哥”的愛心熱潮,不少愛心人士自愿走上街頭,幫助尋找一名走失的“智障義務交警”。“這一點充分體現了煙臺這座城市的愛心,在煙臺包括注冊志愿者在內,全市經常參加志愿服務的人數達到50多萬人。”煙臺市文明辦副主任曲波告訴筆者。
面對規模如此之大的志愿者隊伍,如何進行有效管理也是一個難題。“我們從培訓和管理兩方面入手,大力推動制度化建設,取得良好效果。”曲波說。
據介紹,煙臺對志愿者堅持“先培訓、后上崗”的原則,建立起志愿者培訓師隊伍,在駐煙高校、愛心企業、社區市民學校等建立志愿者培訓基地,開設網上志愿者培訓課堂,對新注冊志愿者、義工普及志愿服務理念,傳授服務技能;同時在全市建立了“總隊—支隊—大隊—分隊—中隊”的層級管理模式,確保每個志愿者組織都納入管理范圍。其中,招遠開展“金都志愿365”活動,建立市志愿服務中心—服務站—服務隊三級服務管理體系,成為組織網絡最完備的縣級市。
不同層級的隊伍,有著相對明確的職責分工。基層志愿服務隊伍承擔起了更多的日常工作。煙臺市依托社區志愿服務站,對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困難家庭等特殊群體提供志愿服務。而遇到大型活動時,組織部門則會及時發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根據不同專業特長的志愿者,安排分組強化服務效果。
在規范的管理之外,煙臺市還建立起對志愿服務完善的激勵機制,星級認證制度便是其中的一大亮點。在煙臺志愿服務界,五星級志愿者“月亮姐姐”許振珊幾乎無人不知,她自2006年起便帶著腦殘二級、肢殘三級的兒子一起參加志愿服務。
“她在這里的志愿者編號是06000162,每當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時,這個編號可以通過志愿者胸卡上的條形編碼進行識別。我們將志愿服務時間累計達50、120、300、700、1000小時的志愿者,分別認定為一至五星級志愿者。許振珊的五星級就是根據這個評定。”胡吉明介紹說。
根據煙臺市志愿者管理制度,星級志愿者可得到相應的表彰,其中許振珊、孫丁財被評為全國優秀志愿者,有4人被評為全省優秀志愿者,288人被評為煙臺市優秀志愿者,每逢重大紀念活動,優秀志愿者還可獲邀參加觀禮。
在大的激勵制度下,不同的組織單位根據自身特點,制定相應的考核獎勵辦法。“我們學校將志愿服務納入學生綜合考評體系,將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國家、學校獎助學金、評先選優、發展黨員的基本條件。”山東商務職業學院副院長劉艷蔚介紹說。(轉載于大眾日報2013-11-12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