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懷岳同志帶領青島保稅區跨越發展紀實
誰持彩練當空舞
——王懷岳同志帶領青島保稅區跨越發展紀實
摘自《山東工人報》2009年8月14日 一、三版 本報記者 曹振恒
世界500強企業有29家投資入住,先后與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往來。2000年至2008年,全區累計完成生產總值321億元,年均增長26.6%;實現進出口總額131億美元,年均增長35.5%;實現各項稅收108億元,年均增長42.7%。2008年全區每平方公里實現生產總值26.5億元,外貿進出口12.6億美元,各項稅收8.6億元,單位面積產出率居全省第一,在全國保稅區中名列前茅。
這是青島保稅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懷岳自走馬上任青島保稅區領導以來,帶領青島保稅區一班人員,交出的一份精彩的“答卷”。
由于錯失機遇的原因,青島保稅區前期發展比較緩慢。特別是在1999年期間,青島保稅區因為各項經濟指標落到全國15個保稅區的最末位,被國家主管部門稱為荒廢了政策、荒廢了土地、荒廢了功能的“三荒”區,一度面臨著被國家摘牌的尷尬局面。現如今,青島保稅區主要經濟指標已經躍居山東省首位,在全國保稅區中名列前茅。
華麗轉身,青島保稅區跨越式發展奇跡的背后,離不開青島保稅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懷岳帶領的新一任保稅區領導班子集體的共同努力。他們堅持以思路創新破解發展難題,不斷開創創新局面——率先明確中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的發展方向,為全國保稅區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借鑒和示范;創新產業升級模式,結合口岸經濟優勢和區位功能特點,首創“美元掛牌、保稅交易”模式……
臨危受命 力扭乾坤
青島保稅區于1992年11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1993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封關運營。但青島保稅區的發展十分緩慢,一度出現區內“雜草叢生、牛羊成群、人心渙散、發展停滯”的現象。到1999年底,青島保稅區累計實際利用外資僅為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1/31,年進出口總額、年上繳稅收分別僅為外高橋保稅區的1/28和1/66。各項經濟指標落到全國15個保稅區的末位,被國家有關部委稱為荒廢了土地、荒廢了功能、荒廢了政策的“三荒區”。
面對如此境況,青島市委、市政府對青島保稅區的領導班子進行調整,1999年底將時任中共青島市委委員、即墨市委書記的王懷岳調到青島保稅區任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王懷岳先前就被譽為“善于創造奇跡的實干家”,面對全新的挑戰,王懷岳躊躇滿志。剛剛上任,他就開始大刀闊斧地對青島保稅區進行整頓:積極融資近億元對環境進行了徹底整治;積極爭取工商、國稅、地稅、商檢等部門成立機構入區辦公,開展“企業服務月”,并設立企業“110”服務熱線,取消了區內的各種收費,使保稅區成為全省第一個“投資無費區”和“全程代理服務區”;為改善招商環境,面向全國招聘招商人員,在20多個國家設立了項目促進首席代表,加強信息溝通,始終與世界保持同步發展……
銳意創新,敢為人先。在王懷岳的帶領下,青島保稅區的發展很快有了起色。2000年底,青島保稅區就甩掉戴了7年的落后帽子,各項經濟指標由全國保稅區末位躍升到第八位。
僅僅10個月的時間,王懷岳就兌現了力扭乾坤的承諾。
創新為魂 率先發展
在總結這些年青島保稅區的發展之路時,王懷岳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青島保稅區的快速發展,得益于每年都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課題。創新是青島保稅區發展之魂,創新為保稅區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創新發展思路,必須理念先行。2000年初,王懷岳帶領新一屆青島保稅區管委班子成員,確立了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先進理念,堅持與國際接軌的方向不動搖,每年都有新舉措、新發展。在王懷岳的帶領下,青島保稅區在全國保稅區中率先提出了發展現代物流業的功能定位,借鑒國際自由貿易港運作模式建設現代化國際物流中心;率先提出了實施區港聯動、建設自由貿易港(區),2004年經國務院批復開展試點運營;率先提出了開展區區聯動,與省內十多個地區建立保稅政策聯動機制,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三個率先”得到了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充分肯定,在全國保稅區普遍推行。
創新運作模式,必須功能先行。在全國第一個提出保稅區實施區港聯動、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發展思路基礎上,王懷岳從加快推進區港聯動、全力創建保稅港區入手,為青島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全省發展現代物流業創造有利條件。2004年,他們成功爭取國務院批復青島開展區港聯動試點。2007年,為進一步增強保稅區功能輻射帶動作用,青島保稅區繼續深入探索區區聯動新模式,使聯動工作形成效益、形成品牌、形成亮點。他們積極發揮保稅區政策功能優勢,重點探索園區開發、項目聯動、功能聯動等三種聯動模式,強化區域協作,促進良性互動,積極推介“一日游”業務,做好國際物流與國內物流、保稅功能與其他物流功能的有機銜接和運輸、加工、倉儲、銷售、物流服務等環節的高效對接,形成了保稅區與周邊地區物流及現代服務業相互支撐的格局,營造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物流通道,實現雙贏和多贏。
創新管理機制,必須體制先行。在管理工作中,王懷岳致力于建立以人為本、運作高效的管理機制。全面推行了企業化管理模式,創新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采取崗位聘任、績效掛鉤和黃牌警示制度,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待遇能高能低。著眼于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學習型團隊,開展持續培訓,先后選派近百名優秀人才到發達國家和地區學習深造。狠抓環境優化建設,實施文化立區,強化親情服務,培樹區域精神,建成“花園式投資示范區”、“全程代理服務區”、“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區”,在全國保稅區中率先通過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0管理體系三項認證。在青島市目標績效考核中,青島保稅區連續6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嘉獎記功單位,榮獲“省級文明單位”、“全省對外開放先進園區”等省級以上表彰18項。
定位高端 臻于至善
實施“高端貿易”和“品牌貿易”,是青島保稅區積極推動區內貿易的重要戰略。
王懷岳告訴記者:“根據區域特點,多年來,我們一直努力加快產業升級,發展高端經濟,著力在發展的科學化、集約化上下功夫,在提高質量、效益上做文章,推進區域科學發展。2008年青島保稅區實現工業總產值、產品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分別比2001年翻了兩番多。區域經濟始終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速。”
發展高端產業,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王懷岳堅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區域集約發展的戰略基點和中心環節,采取政策扶持、財政支持、產業轉移等措施,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形成。在他的帶領下,青島保稅區建立了香港工業園、日本電子加工園、韓國貴金屬加工園、歐美國際科技產業城等特色區中園,初步培育形成以青島高校軟控、易邦生物等為核心的企業技術中心集群,以松下電子、依愛電子、天星高材為主體的電子制造產業集群,以珠寶技術研究、刀具刃具設計、軟件開發等為重點的創意產業集群,以吉母皮亞、愛世給爾、東邦貴石等為代表的貴金屬加工集群。其中,圣元乳業在美國Nasdaq掛牌上市,青島高校軟控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并成為山東省第一家民營高新技術上市企業。在青島保稅區,高科技含量企業占到入區項目60%以上。
發展高端物流,打造保稅物流產業示范區。王懷岳帶領青島保稅區班子成員,充分發揮政策優惠、功能齊全的優勢,突出帶動示范作用,積極搭建山東和沿黃流域九省區對外現代物流平臺。他們引進了地中海航運、馬士基、嘉里等國際大型物流企業,美國杭廷頓、德國OTTO等跨國采購公司,設立了以東雍物流為代表的進口塑料、聚乙烯分撥中心,以怡坤物流為代表的亞洲紙業分撥中心,以賽奧卡物流為代表的進口棉分撥中心,建設了覆蓋全區的物流電子信息網絡系統。以此為帶動,棉花、輪胎、乳膠3個國家級重點檢驗檢疫實驗室和橡膠、塑料兩個區域性重點實驗室也相繼落戶保稅區。目前,全區共引進業態先進、具有示范作用的現代物流企業近百家,倉儲面積達185萬平方米,全面開展了國際物流、全球采購、分撥配送等業務。
發展高端市場,打造國際商品交易中心。王懷岳制定了“建設山東半島、環渤海和東北亞地區的國際物流樞紐和區域物流中心”這一戰略目標,圍繞這一目標,他們依據山東省乃至沿黃地區的產業特點,發揮“美元掛牌、保稅交易”的獨有優勢,著力培育和建設了以橡膠、棉花、礦權、燃料油、農產品以及聚乙烯為龍頭的化工品等6大國際交易市場,打造了一個大宗進口原材料交易中心。其中,橡膠市場是全國首家美元掛牌進口橡膠交易市場、橡膠年交易量135萬噸,世界排名第三位,棉花交易市場是華東地區唯一一家專業交易市場,青島礦權礦產品交易所是國土資源部認可并指定的國內唯一的礦權礦產品專業化交易平臺。目前,3大市場共發展會員8000多家,實現年交易額40多億美元。
勁風鼓帆 正待遠航
一座橫跨鐮灣河的200多米長的大橋,即將把青島前灣港和青島保稅物流園區連為一體,青島前灣保稅港區的建設已進入最后沖擊階段。
目前,青島前灣保稅港區一期基礎和監管設施建設基本完成。7月31日上午,青島前灣保稅港區一期順利通過由青島海關、山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及市政府有關部門組成的預驗收小組的預驗收。到今年8月底,山東乃至沿黃九省區惟一的保稅港區——青島前灣保稅港區一期,將正式封關運營。
青島前灣保稅港區是我國目前惟一按照“功能整合、政策疊加”要求由青島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整合臨近港口轉型升級的保稅港區,并被海關總署等部委作為“青島模式”向全國推廣。
王懷岳告訴記者,青島前灣保稅港區規劃控制面積9.72平方公里,一期封關涵蓋前灣港北港區、招商局碼頭公司及青島保稅物流園區,共三個區域 3.42 平方公里。保稅港區一期項目將率先成為享有集港口作業、國際貿易、國際物流和港航服務等四類功能與出口入區退稅政策優惠的園區。
2000年,青島保稅區在全國率先提出實施“ 區港聯動”、 保稅區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的戰略設想。 2008 年,青島保稅區確定了“以保稅區和保稅物流園區整合臨近港口轉型升級為保稅港區”的方案,成為我國目前惟一按照特殊監管區域全面整合目標和保稅區轉型發展方向設立的保稅港區。 2008 年9月7日,國務院正式下發了《關于同意設立青島前灣保稅港區的批復》。
規劃建設的青島前灣保稅港區共包括21個集裝箱泊位,目前,北港區8個集裝箱泊位已建成運營多年,南港區有6個集裝箱泊位也已投入使用。據初步分析,到2010年青島前灣保稅港區全面正式封關運作后,年集裝箱吞吐量預計可達1150 萬標準箱,年進出口總額可達430億美元,帶動青島港集聚1500萬標準箱的吞吐量及3億噸的吞吐能力,帶動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到 6億噸以上,成為環渤海經濟圈現代物流發展的超級引擎。
青島前灣保稅港區匯集了保稅倉儲、保稅加工、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檢測維修、港口作業等功能,區內企業可享受便捷的進出境手續、優惠的稅收政策、寬松的貿易管制、簡化的業務手續等多方面待遇。 保稅港區的建成,對擴大我省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提升山東在環渤海經濟圈的競爭力、推進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都有重要促進作用。隨著保稅港區功能政策的不斷拓展和對全省港口經濟帶動作用持續增強,將為實現山東省“十一五”港口發展規劃“建設以青島港為龍頭、煙臺和日照港為兩翼、山東半島港口群為基礎的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目標提供強力支持。
此外,青島前灣保稅港區還在努力加快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能源資源交易定價中心、特色產業集聚中心,建設依托“四大中心”,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在保稅區工委管委班子的帶領下,青島保稅區將不斷實現新的突破,推動區域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為青島和沿黃腹地對外開放創造新的有利條件,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