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以來,董事長、黨委書記王守東帶領全體職工艱苦創業、負重奮進、頑強拼搏,在下馬企業的一片廢墟上逐步崛起、發展、壯大起來,成為一家集鋼鐵冶金、能源電力、機械加工、建筑安裝、國際貿易、高科技開發、三產服務于一體,跨行業、跨產業經營的國家大型企業。
泰鋼的前身是泰安地區萊蕪鋼鐵廠,曾因管理不善,設備陳舊,1971年投產,1981年下馬。1984年,王守東主動 請纓,帶領300多名職工恢復生產。在一無資金、二無人員、三無設備、四無原料的情況下,王守東“找米下鍋”“借船出海”,采取補償貿易的辦法籌集資金,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搏浪前行,使企業保持了長期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
2003年6月,已過花甲之年的王守東再一次請纓,把周邊10個村15000多名群眾招之麾下,改制為7個實業總公司,帶領他們參與到泰鋼工業園發展中來。這對長期患有糖尿病的王守東來說,是個極大的考驗。他說:“舍得一身剮、褪下一身皮,也要打造好萊蕪這張鋼鐵名片。”泰鋼進入了加快發展的新時期。為給工業園理出一個清晰的藍圖,王守東帶領工作組,一馬當先,風塵仆仆,轉遍了工業園的溝溝坎坎,定規劃、看地形、籌資金、上項目,晚上回到家,先抽出針管,在身上扎一針胰島素,然后邊啃著煎餅,邊聽取他人的工作匯報。家庭的重載、傷痛和苦悶,全部壓在妻子弱小的雙肩上。王守東始終像一張上滿弦的弓,不斷拉緊拉緊,直到繃斷為止。泰鋼工業園建園3年多來,泰鋼投資2.5億元扶持開發集體工業項目20多個,使7個實業總公司2006年新增產值6000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6億元,安置適齡青年3200多人,為60歲以上老人發放補助金630多萬元,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解決三農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的新路子。“王者民之仆,守德謀民福,東風暖華夏,赤誠在齊魯。”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一位北京市老人有感于王守東建設以工帶農的事跡,特作嵌名詩一首,表達對王守東由衷的欽佩之意。“太累了,真想卸下擔子,陪陪妻子,照顧照顧兒子、女兒。虧欠他們的太多太多了。”王守東說。人們都知道,泰鋼離不開王守東,王守東始終也無法離開泰鋼;泰鋼、泰鋼職工和王守東的命運已經緊緊捆在了一起。
泰鋼成為市場經濟大潮中企業改革發展的典型代表、萊蕪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一面旗幟,排頭兵和火車頭作用日顯突出。泰鋼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得益于有王守東這樣一個敢于決策、善于創新、廉潔勤政的好帶頭人,得益于王守東同志培養和帶動的一個精誠團結、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領導班子,得益于王守東同志造就和歷練的一支奮發圖強、敢打必勝、無私奉獻的職工隊伍。作為泰鋼的締造者——王守東同志在全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泰鋼在全省冶金行業中的戰略作用和競爭地位持續鞏固和提高。王守東同志善于從戰略的高度把握經濟發展的大勢,具有高超的市場駕馭能力和卓越的領導才能。1984年在政府沒投一分錢、銀行沒貸一分款的情況下,通過補償貿易籌集資金,歷盡千難萬苦,使企業起死回生,發展壯大起來。1993年初,在全國鋼鐵市場萎靡,許多冶金企業步履維艱,紛紛下馬的情況下,他反彈琵琶,迎難而上,新上煉鋼、軋鋼生產線,完成了企業的第一次升級改造。1998年以來面對國家政策約束和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他大力實施低成本擴張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先后投資12億元對燒結、煉鐵、煉鋼、軋鋼等主要生產系統進行了徹底改造和全面提升,投資6億元建成了華東地區第一條950mm熱軋帶鋼生產線,形成了120萬噸鐵、160萬噸鋼、160萬噸材的生產能力,泰鋼邁入了國家重點鋼鐵企業行列。在企業產業結構和發展戰略上,確定了專業化生產、科技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板帶材及其后續產品深加工為主導,不斷向冷軋、鍍鋅、鍍錫、彩涂、不銹鋼、特鋼方向延伸、拓展的產業發展戰略。
他敢于突破,善于創新,把“管理、教育、紀律、創新”作為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永恒主題,形象地把“黨的領 導、思想政治工作、企業管理、科技進步”比作企業發展的四個輪子,全力驅動,同步協調運轉,建立了科學、高效的管理運行體系。他吸取儒家思想與西方企業管理理論的精髓,創造了以泰鋼精神和五條姿態為主旋律的管理理念,為企業發展提供了無限活力和不竭動力。
他高度重視科技工作,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堅持以人為本,科教興廠,把“盈利、發展、出人才”作為企業的目標,引進、培養了一批創新型技術人才,研究開發、推廣應用了一大批新技術、新工藝。泰鋼的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對泰鋼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45%以上的水平。
他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雖居功至偉,卻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始終堅持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革命精神,抓住國家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最佳戰略機遇期,斥資百億元打造鋼鐵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到2007年,泰鋼將達到400萬噸鋼的配套生產能力。2008年配套改造一期工程已全面啟動。
二十多年過去了,泰鋼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廠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的鋼鐵企業,資產總額由392萬元發展到36億元;職工由300人發展到近1萬人。形成鋼鐵、發電、焦化、機械加工、汽車運輸、建筑安裝、商貿餐飲、高科技開發于一體的多種經營格局。更難能可貴的是,20年來,泰鋼沒有一人下崗,沒有發生一例刑事犯罪、沒有一次群眾上訪和群眾來信,成為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2004年8月12日,泰鋼工業園區10個自然村的一萬多名農民兄弟全部劃歸泰鋼。一年多來,泰鋼對工業園區農村的各種投資達1200多萬元,還按時支付了工資獎勵、老年保障金等330多萬元,先后扶持村民上馬了鋼渣處理、機械加工、測溫儀器、耐火材料等十多個生產項目。
泰山鋼鐵集團不僅構建了一個和諧發展的企業小環境,而且通過創建泰鋼工業園區,帶領萊城西貧困農民共同致富,努力構建和諧發展的社會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