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沭一家企業的民兵正在演練
山東新聞網3月21日訊(記者 王震)今年,曾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的臨沭創造了全國縣以上行政區域連續50年無責任退兵的全國最高紀錄,被國防部和濟南軍區表彰為征兵工作先進單位。3月15日,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軍區政治部組織,山東新聞網、山東商報、山東衛視等16家省內媒體參加的采訪團來到山東省臨沭縣,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實地采訪,深入了解“臨沭經驗”。
50年無責任退兵
享譽全國的“政治品牌”
陽春三月,一條喜訊傳來,臨沭縣去年送往河南、新疆、遼寧等地的304名臨沭籍新兵100﹪合格,這意味著臨沭實現了自1961年建縣以來連續50年無責任退兵。“50年一以貫之,50年風風雨雨,臨沭征兵工作這面不褪色的旗幟,飽含著幾代臨沭人情系國防、共筑長城的濃情大愛。”說起該縣連續50年無責任退兵來,臨沂軍分區司令員張宏亮的話語中透著自豪與感奮。
據臨沭縣人武部部長王金華介紹,50年來,臨沭縣先后為部隊輸送了優質兵員2萬多人,其中9000余人在部隊入黨,26人榮立一等功,12人被中央軍委和大軍區授予榮譽稱號。“臨沭有63萬人口,每年征集的新兵雖然只有四百人左右,但報名的青年卻有兩萬人之多。50選1,這樣的比例,保證了我們的兵員質量。”
“寧可留下10個有疑義的,決不送走一個不合格的。”王金華說,這是臨沭縣獨有的“征兵流行語”。為此,每年征兵,縣鄉兩級抽調的專業審、檢人員就達700多人,其中85%以上是多年參加政審體檢的業務骨干。“在臨沭縣,每1個合格兵員的后面都要有13個責任人。13個人共為1個兵員擔責任,這在全國也是罕見。”
征兵有原則
“誰砸了這塊牌子,就砸誰的飯碗”
“當兵是有條件的,征兵必須講原則,如果條件不夠,誰說情我們也不能要,這在整個臨沭縣是共識。”王金華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86年10月30日,在臨沭縣定兵會議上,在縣人武部領導匯報情況之前,時任縣征兵領導小組組長的宋志友,首先拿出幾張條子,當著眾人的面用打火機點燃。宋志友說:“這都是我的老上級、老戰友、老同事遞來的‘人情條子’,為不影響定兵,我先把它們燒了。希望大家也要像我一樣敢唱‘黑臉’,不‘以權謀兵’。”自此,每年定兵會上,各方“主官”都把收到的條子掏出來當眾燒毀。
“創牌子不容易,保牌子更難。”縣委書記的孫豐剛,上任伊始就感到了肩上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誰砸了這塊牌子,就砸誰的飯碗;誰毀了這個榮譽,就是臨沭縣的千古罪人”,成了他告誡全縣各級領導的“口頭禪”。高標準嚴要求為臨沭縣贏得了各級的贊譽。1987年,臨沭縣獲得了國防部長張愛萍親筆題寫的“征兵工作先進單位”錦旗;1996年9月28日,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對臨沭縣的征兵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并揮豪題詞“三十五年優質愛國壯舉,一萬六千精兵揚我軍威”;現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梁光烈也為臨沭縣題詞“建強基層武裝,忠實歷史使命”以示勉勵。
“優兵優崗”安置復退軍人
“兵書記”被總理表揚
臨沭縣鄭山街道北溝頭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守朋是一名退伍兵,他帶領社區干部群眾,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莊,建設成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的樣板,受到溫家寶總理的高度評價。孫豐剛告訴記者,在臨沭縣,像李守朋這樣的“兵書記”還有很多。“這主要得益于‘優先選拔優秀復退軍人充實基層班子’的做法,許多優秀復退軍人成為基層政權建設的中堅力量。事實證明,與普通農村青年相比,復退軍人經過部隊培養鍛煉,有著獨特的優勢,他們更適合基層工作。”
孫豐剛介紹說,從1996年人武部收歸軍隊建制以來,臨沭縣委、縣政府和縣人武部在多年的復退軍人安置工作中摸索出了擇優選拔、跟蹤調查、崗前培訓、優先使用等一整套機制。同時,還開辦了“復退軍人技能培訓班”,每年免費對復退軍人進行實用技能培訓;結合地方企事業單位招工招聘,舉辦復退軍人專場招聘會;實行“優兵優崗”的安置辦法,建立人才資料庫,與社會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相銜接,為復退軍人選擇崗位創建平臺。“一名合格的士兵,在部隊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黨員,回家鄉就能帶出一個堅強的戰斗的堡壘。”孫豐剛說。
據了解,2010年,臨沭縣涌現出的“先進村集體”中,80%的村班子是復退軍人挑大梁,受到縣委表彰的20個農村黨建先進單位中,有17個村黨支部書記是復退軍人。
武裝工作與政績掛鉤
穩固基層抓基干
如何抓好基層武裝工作?穩固基層政權靠什么?對此,臨沭縣均做出了積極有效的探索。“把武裝工作納入鄉鎮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占30‰的分值,與政績考核、評選先進、干部使用掛起鉤來”孫豐剛說,這是臨沭縣強化民兵營教導員武裝工作“第一責任人”意識的重要舉措。不僅如此,縣里每年都要組織他們進行黨管武裝工作述職,要求他們每年必須參加民兵訓練,必須給民兵講一堂形勢教育課。
“可別小瞧了民兵干部這支不起眼的隊伍,他們可是黨和群眾之間天然的‘潤滑劑’和‘粘合劑’,在穩固基層政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孫豐剛介紹說,近三年來,臨沭縣以基干民兵為重點,依托通信、交通、電力、衛生等行業和大型企業集團,組建起了處突維穩、搶險救災、網絡攻防、裝備維修等14個重點分隊和應急分隊,成為臨沭縣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經濟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