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成都市新都區的新繁棕編榜上有名。
新繁棕編藝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深受中外人士歡迎。曾幾何時,新繁棕編陷入最低潮,是新都區新繁鎮的農村黨員朱木蘭白手起家,重振棕編,使得擁有200多年輝煌歷史的新繁棕編走向世界。
在新繁棕編最困難的那幾年中,朱木蘭學過裁剪、當過裁縫,甚至還學過做板鴨?伤睦镒畹胗浀,還是棕編。
1989年,朱木蘭牽頭成立了成都榮龍帽業有限公司,堅守在這塊老祖宗留下的寶地里,直到2005年下半年,棕編市場前景更加看好,產品供不應求。朱木蘭適時牽頭成立了新繁鎮婦女棕編協會、新繁鎮棕編合作社,全鎮有800名婦女報名參加。朱木蘭對社員開展免費技術培訓,大力拓展棕編市場。到2006年,合作社已發展社員2280人,成立了理事會,制定了完整的章程,并實現年收入1000余萬元的可觀效益。
2006年11月,新繁棕編被成都市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遠銷法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2008年,新繁棕編又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為了新繁棕編,朱木蘭成了大忙人。今年5月29日,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節開幕。新繁棕編在主會場有一間幾十平方米的展廳。作為新繁棕編的領軍人物,朱木蘭負責展廳的布展、守展、解說,還要兼顧棕編工藝品的銷售,忙得不可開交。記得以前最忙的時候,她和丈夫近半年未見一面。
那是1988年初,一位昆明老人寫來兩封信,一封寄到了新都工商局,一封寫給了新繁工商所,想了解從新都批發棕編帽子的情況。從沒出過省的朱木蘭,“僅憑一封信,就在村里收購了400頂帽子送去昆明”。
銷路出奇的好,但這可忙壞了朱木蘭兩口子。那時,從成都坐火車到昆明,單程需要20多個小時。近半年時間里,朱木蘭和丈夫輪番往昆明跑,不是她在去昆明的火車上,就是丈夫在回成都的火車上。“只曉得各自在哪趟火車,錯車的時候總是往對面車廂里看,但從來就沒有遇見過!
“浙江的一個廠家說,朱木蘭,你名氣大哦,外國人都曉得‘中國四川朱木蘭’。”朱木蘭說,她就是停不下來,“60歲的人了,卻有著一顆40歲的心”,她有信心讓新繁棕編進一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