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方便張來善晚上起夜,張義善把電燈開關繩綁在床邊的小棍上。
臨沂市西南坊社區的張義善一直義務照顧著同村五保老人張來善。
今年,張義善73歲,張來善78歲。
“我都伺候他33年了,幫人幫到底,我得給他送終。”張義善說。
“閨女讓我多幫別人,我聽她的”
1月2日,當記者在西南坊社區見到張來善時,他已經失去自理能力了。去年12月底,他不慎摔了一下,結果徹底躺倒了,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顧。 張來善幾乎失聰,面對記者,他只是不停地叨念著:“俺這個弟弟好哇,好人哇!” 他口中的弟弟就是張義善。33年前,40歲的張義善認識了已經癱瘓的同村人張來善。 張義善說,當時的張來善挪步時只能先坐到一個小板凳上,再把另一個小板凳放在前面,把身子挪上去。 當時,張義善還有個患腦癱的女兒。“我小閨女雖然有病,但很善良。她總告訴我,要做好人,多幫別人,所以我就聽她的,開始照顧大哥了。”回想當初,張義善如是說。如今,他的小女兒已經去世20多年了,可照顧張來善卻堅持了33年。
“我一看見大哥就沒脾氣了”
如今,張義善每天早上5點起床,走一里路趕到張來善家里,做早飯、收拾房間,中午再做午飯,伺候張來善吃飯、打吊瓶。到了晚上六七點鐘,看著張來善吃好睡下了,張義善才回家。 張義善說,早些年,伺候完張來善,他還能干點自己的活。但是最近幾年,張來善的身體越來越壞,他只能每天守在他身邊,陪他打針,喂他吃藥。 張來善的脾氣很倔,一點兒小事就發脾氣,生活上也有很多奇怪的習慣,比如屋子里不讓點煤爐取暖,只是在打針的時候才讓張義善把煤爐點上。因為這,張義善每天要生兩三遍爐子。 “其實我脾氣也不好,家里大人孩子都怕我。但是我一看見大哥就沒脾氣了,誰讓我照顧他呢!”張義善說。
“堅持下去,給他送終”
作為五保戶,張來善一直領著村里發的補助糧,從2004年起,他還能領到每月260元的生活補助。張義善用這些微薄的收入,把張來善的生活調劑得很好,每天三頓飯,從來不重樣。 張義善的兒女都很支持他把好事做到底。“現在村里支持我,孩子們也支持我,家里的活都不讓我操心。再說,這活我都干了33年了,就堅持下去吧,給他送終。”張義善說。 2日下午4點多,張義善突然打斷記者的采訪:“哎呀,不能再和你們說了,時間到了,我得給大哥做飯了。今天我給他下面條吃,剛買回來的大白菜,熗鍋下面條,大哥最喜歡了。”
不是憐憫,是質樸的關懷
張義善今年73歲了,身體也出現了各種問題,正是被伺候的年齡,可他卻要去照顧別人。 采訪中,他一直在說大哥喜歡吃什么,大哥最近要打多少針、吃多少藥……親兄弟間的關愛也不過如此吧! 我一直在問自己,是什么讓張義善的善舉堅持了33年,是純樸還是憐憫?我想應該都不是。這應該是發自人心最柔軟處的關愛,是人與人之間最質樸的依賴。 告別時,我對老人說要注意身體。他點頭說:“是啊,我得好好活著,不然大哥就真沒人管了,我得死在他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