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法院,都活躍著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不穿法袍、不拿法槌、不叫法官,但在審案斷案中又發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人民陪審員。在日照市東港區人民法院,記者與人民陪審員進行了零距離接觸。
“草根法官”:小案件大專家
鄭祥安是日照街道城西中學的一名普通退休教師,做人民陪審員已有4個年頭,回憶起4年前被選任為人民陪審員的那一刻,他依然按捺不住自豪與激動。
“當時以為咱只是個普通百姓,選陪審員是搞花架子,走形式,后來才知道東港區人民法院很看重陪審員的經驗和閱歷,沒想到后來真的坐到了審判臺上。”
鄭祥安的情況并非個例。法官受時間和精力所限無法全面了解基層狀況,東港區人民法院在選任人民陪審員時,更看中選任對象與法官的“互補性”。當法官遇到不熟悉的情況或難化解的案件時,來自基層的“草根法官”往往就會變身小案件里的“大專家”。
陪審員張德先是東港區三莊鎮賈家溝村的支部書記。2010年3月,該村青年王某撞傷了一名老人,老人急需醫藥費治療。案件起訴到法院后,王某卻突發腦溢血死亡,法官一時沒有了頭緒。后來,張德先利用自己與王某父母是老熟人的優勢,多次與王某父母交流,最終說服他們替兒子墊付6700元賠償款,案件順利解決。
“在選任人民陪審員時,我院注重選任對象的廣泛性,傾向于選擇社會閱歷豐富、工作責任心強、群眾威信較高、有一技之長的人員,保證人民陪審員隊伍整體實力更富綜合性,既有專家精英在專業性強的案件中發揮作用,又能真正將群眾的樸素思維滲透到司法中。”東港區人民法院副院長秦江說道。
“無袍法官”:審調執樣樣行
“原來只知道穿法袍的法官懂法律,沒想到不穿法袍的法官也能幫俺順利化解案子。”
說話的是東港區秦樓街道某村村民高某。半年前,由于某開發項目將其所種桃樹損壞,未及時給予補償,高某先后6次到市信訪局、國土資源局等單位上訪,還多次撥打市長熱線反映問題。
后來,案件起訴至東港區法院。因為案件爭議不大,隨即被轉至訴前調解室處理,陪審員萬德林接手該案。作為山東省個體私營協會常務理事、東港區政協委員,閱歷豐富的老萬先耐心穩定高某情緒,隨后10多次到現場進行實地勘察,積極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最終通過訴前調解幫助高某拿到了全部賠償款。
人民陪審員來自基層,社會經驗豐富、人際關系廣、群眾信賴度高,東港區法院借助該優勢不斷拓寬陪審員職能,邀請人民陪審員在陪審之余發揮“余熱”,結合個人自身特點讓他們參與法院的巡回審判、案件調解、協助執行和法律宣傳等活動。今年以來,該院人民陪審員共參與調解420余件,協助執行270多次,參加法律宣傳11次,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人民陪審員群體對于法院而言意義重大,將‘民間智慧’引入司法,可以實現司法與群眾的無縫隙銜接,有效增強社會對法院工作的認可度,也有利于保證司法的公正性。”東港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王義寬如是說。
“編外法官”:管理規范考核嚴
在東港區法院,陪審員參與處理的案件效果好,與該院嚴格、規范、有序的管理密不可分。
為做好人民陪審員工作,該院專門設立了人民陪審員辦公室。并根據自身工作完善制定了《人民陪審員工作制度》和《人民陪審員管理工作實施細則》。
為了將陪審員工作落實得更加到位,該院還創新推出“三化、四表、五到位”的管理模式,將每一位陪審員的個人信息、擅長的專業領域、參與各項工作的情況分門別類建立臺賬,統一歸檔,統一管理。在安排陪審員工作時,通過臺賬對每一位陪審員的工作進行合理排期、排類,保證每一位陪審員既不耽誤本職工作,又能將自己的優勢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人民陪審員的各項管理越來越規范,專業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讓我們法官‘壓力山大’啊,不加緊學習進步真快被他們趕上了。”該院法官李隆財笑言。(轉載于大眾日報2012-12-6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