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晚上,山東劇院絲竹悠揚、秧歌激蕩,沉浸在一片歡快、喜慶、和諧的藝術氛圍之中。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閉幕式暨頒獎晚會在這里隆重舉辦,標志著為期4天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圓滿完成七大板塊主題活動之后精彩落下帷幕。
開幕式在鄒城市文化館一曲高亢婉轉、余音繞梁的平派鼓吹樂《喜氣洋洋慶豐收》中拉開帷幕,山東省副省長黃勝和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先后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接下來,山東省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優秀項目和部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了精彩演出。一曲意境優美、韻味悠長的少年古琴集體演奏《秋風詞》令現場觀眾為之陶醉。來自山東師范大學、濟南回民中學和山東古琴社的師生們凝神屏息,輕攏慢捻,將古琴這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古典樂器演繹的搖曳多姿、淋漓盡致,同時也預示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世代相傳、生生不息。濟南市曲藝團高派山東快書優秀傳人趙福海的《武松打虎》膾炙人口、扣人心弦;濟南市曲藝團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姚忠賢、楊珀的山東琴書小段《正反話》幽默詼諧、悠揚動聽;山東省呂劇院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李岱江的呂劇《借年》選段樸實親切、韻味十足;海陽文化秧歌藝術團30名演員表演海陽大秧歌質樸風趣、熱烈奔放;山東省柳子劇團國家一級演員陳媛、楊春偉表演的柳子戲《關羽斬貂蟬》清醇柔和、聲情并茂,淄博五音戲劇團優秀演員朱雷生、崔娟表演的五音戲《拐磨子》優美生動、樸實細膩……這些獨具濃郁山東地方風情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項目,讓千余名現場觀眾領略到山東地方戲曲、曲藝和民間舞蹈的迷人風情和獨特魅力。
演出過程中,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組委會先后還向參展單位和傳承人頒發了“優秀組織獎”、“展品獎”和“傳承人展示紀念獎”。其中,“優秀組織獎”32個,分別授予了31個參展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局。“展品獎”分金獎、銀獎和銅獎,濰坊風箏制作技藝“龍頭蜈蚣”、北京雕漆技藝“剔紅聽濤圖”中堂掛屏、內蒙古蒙古族馬具制作技藝“馬鞍”等37件作品榮獲金獎,山東魯繡發絲繡“鵲華秋色”、新疆維吾爾族樂器制作技藝“卡龍”等84件作品榮獲銀獎,西藏藏香制作技藝“直貢藏香”等69件作品榮獲銅獎。“傳承人展示紀念獎”授予了參加本次博覽會的277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伴隨著濟陽縣仁風鎮農民鼓子秧歌藝術團40名農民粗獷豪放、鏗鏘激越的原生態鼓子秧歌表演,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閉幕式暨頒獎晚會徐徐拉上帷幕。全國各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團相約2012年聚首山東,共襄盛舉,參加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