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工人、匯率變化、房租地價攤位費等成本飛漲……雖然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轉型和發展壓力,對在義烏的魯商來說,他們依然離不開這里。
素有“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場”之稱的義烏,云集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全球的客商,其中就有不少山東人。“3 萬山東人在義烏經商創業,注冊的公司近500家,對義烏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11月6日,在義烏市山東商會成立大會上,義烏市委常委、統戰部長趙國榮介紹說。
浙江人會做生意是出了名的,山東人能到浙江特別是義烏這個全球客商匯聚之地來經商創業,在心生敬佩之余,也讓人對他們的生存狀態多了一份關注。
遍地商機多是“白手起家”
今年 38歲的何建成,梁山縣人,在老家賣過煤球打過工。 1997 年,他只身來到義烏,“那個時候,真的是遍地商機。”談起初到義烏的情景,何建成還是那么興奮。沒有本錢做生意,他就當起了掮客,給來此購貨的外地客商找貨源,給當地的產品找買主,靠掙傭金掘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兩年后,他注冊了自己的貿易公司,在當地又接連開了兩家工廠,目前一年的銷售收入過億元。
和何建成一樣,王立強初到義烏時,也是窮小子一個。他1999年大學畢業后,在濟南一所中學當英語教師,半年后為了女友來到義烏市一所學校繼續當英語教師。那時來義烏做生意的外國人很多,缺翻譯,他就白天教書,晚上兼職當翻譯。后來干脆從學校辭職,與人合伙成立公司,專心做起了國際貿易。幾年下來,生意越做越大,一年 5000萬美金的貿易額讓他覺得,當初下海的決定是對的。
來自樂陵縣的小伙子王占閣,最初是在一家臺灣商人開辦的飾品工廠打工,做了兩年,對生產工藝、管理流程都熟悉了。 2002 年,他辭職出來,和一個朋友湊了30萬元,辦了一個小廠。“那幾年,產品根本供不應求,訂單多得接不過來。”沒幾年,他的工廠就發展到了300人,一年的產值過4000萬,產品全部出口到歐洲。
采訪中記者發現,這樣“白手起家”的故事,在義烏是最常見的。的確,義烏人最初也是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從“雞毛換糖”,到設地攤,辦集貿市場,再到建國際商貿城,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只要肯吃苦,頭腦再靈活些,義烏就會讓你發財的,不管你是山東人,還是中東人,因為這兒最不缺的就是商機。”何建成說。
隨著在義烏的山東人增多,“山東制造”在義烏市場上也占據了相當的份額。記者了解到,山東產品主要以漁具、輪胎等為主,還有飾品、小五金、工藝品、箱包、文體用品、陶瓷、玻璃制品等。
“前店后廠”模式遭遇瓶頸
在過了幾年的好日子后,何建成們發現,他們正在遭遇成長的“陣痛”。特別是2008 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整個義烏的經濟開始轉型,這種“陣痛”也越來越明顯。
何建成采用的是義烏比較普遍的“前店后廠”模式:在小商品批發市場設展示攤位,接訂單;在當地建了兩個服裝廠,供應產品。現在,這兩個廠最愁的是缺少工人。“一月2000元的工資,你也很難招夠人。”何建成說,整個浙江當地的服裝企業,工人缺口普遍在 50% 左右。
而且匯率的變化也讓這些靠薄利多銷的企業吃不消。人民幣這幾年一直在升值,棉花價格也在提高,何建成都不敢接大的長期訂單了。他的公司今年銷售額雖然增長了30% ,利潤額卻比去年還要下降很多。
近一段時間,當地頻繁的停電也讓不少工廠頭疼。王占閣說:“一般是開三停二,有許多訂單都耽擱了,急也沒有辦法。”
事實上,當地的各項成本都在飛漲:房租、地價、攤位費。小商品城內一個位置較好的攤位,年租金以前也就六七萬元,現在已經漲到100萬元了。在義烏做物流的魯商宋立平說,幾天前一個面積不到11平方米的攤位,賣了800多萬元。
嚴峻的形勢,促使他們不得不思考新出路,有些魯商正計劃把生產車間轉移到外地,比如山東、河南,以降低成本。可是,轉移還面臨著一系列難題:他們的產品只是大產業鏈上的一環,對于需要大量采購零部件的小廠,物流成本增加了,交貨時間也不好把握。這注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