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與梅蘭芳
婚前身著旗裝的孟小冬
就在孟小冬藝途如日中天的時候,誰也不曾料命運既眷顧她又捉弄她,孟小冬在人生旅途上邁出的這一步,竟使她既創造出以后事業的輝煌,又經歷了一段對她造成至命傷害的傳奇婚姻。
1925年8月,孟小冬參加北京第一舞臺盛大義演,與裘桂仙合演《上天臺》列倒三。大軸為梅蘭芳、楊小樓合演《霸王別姬》,余叔巖、尚小云演壓軸《打漁殺家》。這是孟小冬第一次與梅蘭芳在后臺擦肩而過,她只是出于禮貌和對梅先生的敬仰,點頭示意,叫了一聲“梅大爺。”而梅蘭芳卻是在化裝室內豎著耳朵邊化妝認真伶聽了孟小冬的《上天臺》。
梅蘭芳是中國京劇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表演藝術大師,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就把以梅派藝術為代表的中國京劇先后帶到日本、美國和前蘇聯。凡是看過梅蘭芳那熱烈而動人的演出場面,都會過目而不忘,被他的藝術魅力所陶醉,他的藝術受到了所到國家人民的喜愛和歡迎。梅蘭芳輕歌曼舞的舞姿,配上那優美的唱腔,形成了梅派藝術獨創的古典美,他改革、豐富了舊劇的傳統僵化的表演程式,令京劇藝術耳目一新,在國內外贏得了聲譽,為當時古老貧弱的中國長了臉貼了金。京劇乃“國萃”之說由此而興,原來國內的一些反對舊劇的文人名流也就此閉嘴罷休。
當年已負盛名的梅蘭芳,本有自己美滿婚姻,家庭生活也應當說是幸福的。
亂點鴛鴦譜
或許是命運注定,還是神差鬼使,不多日子,又遇8月23日馮公度母八十壽辰堂會,由青衣提調派了一出孟小冬與梅蘭芳合演的《四郎探母》,他(她)們上演了一出陰陽顛倒了的夫妻對兒戲,戲中的鐵鏡公主和楊延輝口口聲聲是夫妻情,夫妻恩。引起了戲迷的極大興趣,曾轟動一時。
1926年5月4日,再遇時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銀行總裁的王克敏過生日大唱堂會戲。這天,到會的都是北京城內數得著的頭面人物,其中也不乏名伶俊秀。風華正茂、名滿京城的當紅女老生孟小冬,和舉世聞名、眾望所歸的男旦梅蘭芳,自然均在被邀行列。有了前次《四郎探母》的轟動效應,這回有人更是突發奇想,提議讓孟小冬和梅蘭芳合演一出《游龍戲鳳》。提議者說:“一個是老生之皇,一個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場,珠聯璧合也。”這是一出生、旦對兒戲,唱做并重。
當年,還沒成為大師的梅蘭芳與余叔巖第一回合作,煞費苦心所選的劇目就是這出;因為,用今天的時髦話說它可讓兩人“雙贏”,既可讓梅蘭芳出彩,又可讓處于“挎刀”身份且嗓音還未恢復的余叔巖增光。而孟小冬呢,雖然師父仇月祥曾經教過這出戲,但在此之前尚未演過。這次出乎意外,來了一個突然襲擊,原定劇目只是唱一出《坐宮》。孟小冬在從未正式登臺演出過此戲的情況下,居然敢和梅大師“臺上見”!連她的師父仇月祥在臺下也為之捏了把汗,擔心把戲唱砸!其實早先的演員都有這樣的本事,也是中國戲曲演員獨到的本事:即是從未謀面的演員,初次合作演出,也沒有事先排演,對臺詞這一說。只要是照本宣科,循規蹈矩,一絲不茍,雙方在臺上都有一定的交代,絕不會在臺上砸鍋。這天孟小冬是由師父仇月祥替她化的妝,他將她頭上的網子勒得比較高,這樣看上去顯得長眉入鬢,又帶有點武生氣。眼皮上的紅彩抹得稍重一些,帶點浪漫氣息。孟小冬演來顯得落落大方,更顯天子的風流瀟灑。演出一氣呵成如行云流水的結果出奇地好,得到了在場的戲迷和觀眾的一致贊賞和歡呼。他們倆把劇中人都演活了,這出戲是寫明朝正德皇帝微服巡視,在李家客店挑逗、調戲女主人李鳳姐的一出生旦戲。在舞臺上卻是陰陽顛倒的,十九歲的姑娘孟小冬扮演的卻是大明正德皇帝,而有美男子之稱的梅蘭芳演的是李鳳姐。盡管小冬扮的皇帝戴著長長的髯口,而梅蘭芳扮的是活潑天真的少女模樣,當臺上梅孟表演戲耍身段(動作)時,臺下簡直是哄開了鍋,男女粉絲們不斷地拍手,不停地高聲叫好。尤其是梅迷們,硬是把他倆的這段表演視為假戲真做。當時就有那么兩位好事者說:“這真是天生的一對兒。誰能成人之美,亦生平一樂。哪位大爺要是肯做點好事,何不把他們湊成段美滿婚姻,真是一曲人間佳話。”其他的梅迷齊聲贊許。這種現代世界只有中國戲曲舞臺上獨有的角色乾坤錯亂現象,卻被“梅黨” 戲迷用來為這對人間絕色“亂點鴛鴦譜”。
假戲真做
臺下的哄鬧呼喚,臺上的假戲真做,終于促使這對舞臺上的陰陽顛倒的“游龍”和“鳳姐”攜手走進了真實的生活之中。
孟、梅彼此心生愛慕之意,就看怎么捅破這層窗戶紙了。“梅黨”的馮耿光、齊如山、李釋戡都認為他(她)倆是天生一對,如果結合,以后演出生旦對兒戲將是劇壇一絕,所以都樂于促成。他們的想法,梅蘭芳一聽自然高興!因為已和孟在堂會上幾次同臺,配合默契,在心底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們背著梅夫人福芝芳,采取暫時在外找房金屋藏嬌之策。這“梅黨”的朋友們一切商量就序,決定由齊、李二位去孟家保媒。他們先到北京東四三條25號,拜會孟父。孟鴻群就怕小冬嫁過去做偏房,要受欺負。而齊、李則允諾并非偏房,也是正室(當時社會是允許男子除正室之外另娶側室、續弦的)。并說明暫時在外找房單住,不會和福芝芳沖突。孟見一些朋友不斷地要求促成梅、孟百年之好,也就不再堅持梅蘭芳已有家室的己見,同意與大家一起促成這樁婚姻。隨后眾人一起在孟鴻群陪同下到26號院與孟小冬當面提親,這樣,一宗親事就此說定。
在梅、孟的婚姻問題上,唯一表示堅決反對的只有孟小冬的師父仇月祥,并在一怒之下帶著七歲的仇樂弟(孟幼冬)離開了東四三條,返回上海家中。
這一年8月28日,天津《北洋畫報》首次披露了署名傲翁者有關梅、孟婚戀的小道消息,頗有搞笑意味,云:“聽說現在小冬已采納我的勸告,決心找個丈夫,這未來的新郎,不是個什么闊老,也不是什么督軍省長之類,卻是那鼎鼎大名的梅蘭芳,梅蘭芳現在年紀才過三十,不能算是老,然而‘闊’的一字,他可很夠得上呢!”還同時刊登了“將娶孟小冬之梅蘭芳”的戲裝照片和“將嫁梅蘭芳之孟小冬”的旗裝照片各一張。
梅、孟均是新潮觀念,頭腦里沒有更多封建意識,什么生辰八字,瞎子算命,一切全免。經過幾次醞釀,擇定良辰吉日。1927年春節過后的農歷正月二十四日,梅、孟的婚禮就在北京東城東四牌樓九條35號中國銀行馮總裁的公館內舉行,馮耿光任證婚人。明眼人一看便知,舉行婚禮乃人生中大事,把婚禮地點設在他人府內,實屬不倫不類,既不合理,也缺乏正當性。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的簡單而注定了這段姻緣的崩潰,還是簡單本身就是一種勉強和無奈。正像后來的孟小冬在回憶中提到的那樣:“當初的興之所至,只是一種不太成熟的思想沖動而已。”
可嘆現實生活中孟小冬與梅蘭芳,并未如他們在舞臺上合演的《游龍戲鳳》那樣,李鳳姐隨正德皇帝入宮,恩愛有加喜得龍子,落得個大團圓皆大歡喜的結局。而他(她)們卻實實在在地演出了一幕以悲劇結局的游龍戲鳳,雙方都為此付出了無法彌補的沉重代價,永遠無法撫平他(她)們各自的傷痛。從而唱出了中國京劇舞臺幕后一曲琴瑟哀鳴的《冬皇悲歌》而告終罷了。
金屋藏嬌
孟、梅婚后不久,他們另外在城東內務部街一條胡同里租了一個獨門獨院,這樣的婚姻方式頗耐人尋味,三房四妾在舊社會里本是司空見慣不足為怪的,而梅卻采取避開嗣母、妻室,在梅宅之外另起爐灶,使得孟小冬和梅的結合從開始就缺乏了正當性,沒有得到梅家上下承認,從而為孟小冬的不幸埋下隱患。婚后,孟小冬卻過著金屋藏嬌的生活,她不能再上舞臺了,原先人們期待的“乾坤絕配”并沒有在舞臺上再現。
與梅蘭芳一起生活的孟小冬是什么樣子的呢?齊如山的兒子齊香曾在晚年回憶說:“平時我看她并不過分打扮,衣服式樣平常,顏色素雅,身材窈窕,態度莊重。有時候她低頭看書畫,別人招呼她一聲,她一抬頭,兩只眼睛光彩照人,如今六十年過去了,她那天生麗質和奕奕神采,就在我目前。”
當時梅、孟的結合,一時間轟動了大江南北,有關梅、孟的新聞、賀詩、軼事,鋪天蓋地充斥了大大小小報紙。我們今天從中也不難看出當年人們對這乾坤顛倒的戲中戲并非是完全贊美,其中也不乏有質疑批評的聲音。現將當時《詠梅孟婚事詩》特擇錄三首七言絕句如下:
一
慣把夫妻假品嘗,今番真個作鴛鴦。
羨他梅福神仙侶,紙閣蘆簾對孟光。
二
真疑是戲戲疑真,紅袖青衫倆俊人。
難怪梅嶺開最好,孟冬恰屬小陽春。
三
曾聞冬嶺秀孤松,恰稱寒梅冷淡容。
一幅寒歲好圖畫,霜中月下詫奇逢。
這“紅袖青衫倆俊人” 的結合,使獵奇的戲迷粉絲們不僅沒有看到梅孟同臺續演戀情的奇觀,連孟的舞臺風姿都不見了,失落之情油然而生。許多小報記者抓住讀者的這種心理,不時地造出梅孟的新聞吸引讀者。本來名伶的婚戀很容易生出些事非來,真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他們原本還算平靜的日子好景不長,后來還引出了一宗驚天血案,這是大家都始料未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