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龍華路熙熙攘攘,與往日不同,路邊一角里外圍成了兩三個人圈,好奇的記者也湊進人群,面人兒!物以稀為貴,一群人圍得水泄不通,一句話“挺火”。據面藝師傅講,他一天能賣五六十個作品,忙的不亦樂乎。
家鄉菏澤面藝之鄉
據面藝穆師傅講,要練就一身好功夫可不簡單,他的一手絕活足足苦練20多年。山東菏澤是面藝的故鄉,也是穆師傅的家鄉。從小耳濡目染,看著老一輩把普普通通的面團,捏成各式各樣好玩兒樣子,還是孩子的他產生了濃厚興趣。
“家鄉像我這樣會面藝的人挺多。”穆師傅邊說邊麻利地捏著,不到5分鐘一個栩栩如生的作品呈現在大家面前,“捏面人不但要有想象力,還要一雙靈巧的手。”
民間藝術靠傳播
“師傅手咋這么巧呢?”圍觀的人驚嘆的同時,也對傳統面塑藝術產生了興趣。“面團是師傅專門配置的材料,用六七種顏色,就可以調出五顏六色的面團,講究技巧。”談到自己的藝術生涯,穆師傅凸顯出藝術家獨有的個性,“想當年做廚師,為了民間面藝的傳播,也為追求自由,毅然決然放棄工作。”煞有一種“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的氣勢。用穆師傅的話說:“民間藝術重要的是傳播,只有真正走進群眾的藝術,才能得到繼承和發揚。”
當街有心收徒弟
樂觀的穆師傅也有犯難的時候,“現在的年輕人肯專門學面藝少了。家鄉的孩子說不好意思當街獻藝,選擇了出門打工。”剛說到這兒,一個青年跳出群圍,“師傅我來好幾次了,一直在旁邊學習呢。網上學兩三年了,從小就感興趣,已經能捏很多東西了。”瞧著一老一少越聊越起勁,青年還不時的和師傅調侃兩句。
后記:面人也稱面塑,是一種制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它起源于山東菏澤,經過一代代藝人們的改造創新,形成了獨特的民間藝術。作為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面人藝術需要更多的關注,也需要更多優秀的面塑手藝人走入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