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擔架隊”旗幟。
“淮海戰役是山東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我陳毅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東人民對我們的支援……”談起解放戰爭中山東人民在支援前線時做出的貢獻,不得不提及陳毅元帥給出的這個評價。
小車隊、擔架隊、挑工營……為了支前,山東人民組成了各種各樣的隊伍。在這眾多的支前隊伍中,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舍生忘死救傷員,曾多次立功受獎,由于表現突出還獲得了“陳毅擔架隊”的光榮稱號。
不少擔架英雄 已經鮮為人知
“老蔣快打過來了,區里要組織擔架隊上前線,你去嗎?”1946年9月的一天,平邑一村(現在為平邑縣城中社區)的男青年們見面后都這樣相互詢問著。原本想,打跑了鬼子,這下可以安心過日子了,可就在日本投降后不久,蔣介石又挑起了全面內戰。1946年8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向魯南解放區進攻。“國民黨軍隊打過來,那些外逃的地主們就會跑回來,搶我們剛剛到手的土地啊。”于是,村里的許多青年決定報名參加擔架隊。
時年20歲的王立法,立即報名參加。“當時村長不想讓我去,因為我是村里的民兵隊長,很多事還需要我,再就是家里老人也沒人照顧……”60多年后的今天,王立法老人回憶起自己當時報名時的想法,就是“沒什么可想的,抬起擔架就上前線啊”。
老人今年已經85歲,依然堅持“獨立”生活。6月11日早上,記者來到老人家里時,他正在做早飯。雖然是當年的擔架英雄,但現在周圍知道老人事跡的人并不多,他也沒享受什么特殊待遇。
“當年,軍隊上發了很多證書,后來住的房子在一次大雨中塌了,證書全爛了。有些獎章覺著沒用,也讓孩子給當廢品買了。”
雖然沒能享受到什么特殊待遇,但老人依然很滿足,他經常和自己的孫子說,“我現在吃的很多東西,你老爺爺(曾祖父)見都沒見過,我很滿足。”
和王立法相比,原擔架隊隊員———平邑高泉莊的高啟文則是遠近聞名的擔架英雄。但老英雄1972年就病逝了,年僅57歲。
“當時父親也是義無反顧,抬起擔架就上了前線。”說起自己父親的支前事跡,和共和國同齡的高開芹老人連忙翻出了許多珍藏著的材料,“父親一生參加過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許多戰役,多次被評為一等擔架英雄、擔架模范。他當年用過的東西、照片,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等很多地方都有呢。”
由于各村青年報名積極,在很短的時間內,平邑一區就組織起了68副擔架,354人。區里對擔架隊進行了嚴密編組,一副擔架5個人,有一個民兵擔任警衛,負責照顧傷員。然后3副擔架編一個班,3個班編為一個分隊,3個分隊編為一個中隊。最后,整個擔架隊共被編為了幾個中隊,奔赴前線。
用茶缸給傷員 接小便
魯南戰役一打響,擔架隊便接到了在后方轉運傷員的任務。“共產黨對老百姓很照顧,一般不讓擔架隊到一線抬傷員,大部分都在二線等著。”王立法老人介紹說,最累時擔架隊連續兩天轉運傷員4次,累計行程500余里。
“路長無輕擔,何況是抬著傷員啊。”讓王立法老人記憶深刻的是,在轉運傷員的過程中,擔架隊員有一天半沒顧上吃一口飯,“一隊人,就喝了9鍋白開水。”雖然顧不得吃飯,但隊員們個個情緒高昂。老人介紹說,路上隊員們相互鼓勵:“上前線就不能怕餓肚子。”“沒有三天的餓肚子,不能當窮人,更不能當擔架隊員。”
在轉運傷員過程中,隊員們像對待親人一樣照顧傷員。高開芹老人向記者講述了一個關于他父親用茶缸為傷員接小便的事。當時,高啟文抬的傷員身體多處重傷,他和另幾個隊員幫助傷員翻了個身,發現傷員要小便,為了減輕傷員的痛苦,他連忙解下系在腰帶上的茶缸子為傷員接尿。“那個缸子本來一直在家保留著,我十來歲的時候,有博物館的人來,贈給他們了,聽說現存在北京的博物館里。”其實,在擔架隊里還有許多隊員用自己的飯碗、帽子甚至是手為傷員接大小便。
隊員們不僅像照顧親人一樣照顧傷員,有的時候他們還要用生命去救護傷員。在傅山口戰斗中,為了搶救傷員,時任擔架隊二中隊隊長的高啟文就差點獻出自己的生命。魯南戰役打響后的第八天,擔架隊又跟隨部隊到了蘭陵西北傅山口附近的戰場。
按照任務部署,高啟文帶領的二中隊負責火線搶救。一到戰場,他就仔細觀察了地形,然后把8副擔架、42名隊員,分別安置在山坡的溝邊、壩子根、墳堆旁等便于隱蔽的地方,自己則帶領一副擔架隱蔽在最前沿的石棚下。
“轟轟……”隨著敵軍炮火的轟擊,戰斗打響了。“做好搶救準備!”高啟文對身旁的一位隊員說。話音剛落,他就發現一名戰士中彈倒下,吃力地向附近一個瓜棚子爬去。可敵人并不罷休,機槍不斷向傷員那兒射去。高啟文對大伙說:“我上去把他背下來,你們做好轉送的準備。”說完,他就向傷員沖去。敵人加強了火力封鎖,子彈嗖嗖響著從他頭上掠過。一顆炮彈落在他附近爆炸了,高啟文額頭被炮彈擊起的亂石砸出了血,他忍著疼痛,爬到傷員身邊,背起傷員順著地堰下坡往回送……
“小時候,每當問起父親額頭上的傷疤時,父親都會給我們講這段故事。”在農村習慣了高聲說話的高開芹,談起此事也變得柔聲細語起來,“其實擔架隊的隊員們個個都像父親一樣舍生忘死。和犧牲了的英雄們比,我父親是幸運的。”
據統計,平邑一區擔架隊在搶救傷員過程中,共有49名隊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山東支前隊伍出動 民工上千萬人次
由于擔架隊的出色表現,在戰役結束后的總評大會上,平邑一區擔架隊榮獲“陳毅擔架隊”的光榮稱號。十多年后,陳毅元帥依然念念不忘山東人民的支持,在1959年青島地方戲曲晉京匯報演出座談會上,他說,“我陳毅死在棺材里也忘不了山東人民對我們的支援。他們在戰斗中做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魯南平邑一區擔架隊就是一個范例……”
其實,除了擔架隊,山東人民的支前組織五花八門,可以說是男女老少齊上陣。“做鞋、磨面、碾米……”高啟文的老伴、今年已80多歲的孫一連,雖然因為患病有些神志不清,但提起當年支前的事,還是有些斷斷續續的記憶。當時,婦女們同樣是支前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僅淮海戰役時就有200多萬婦女在后方碾米、磨面、做軍鞋和照料傷員,像“沂蒙六姐妹”就是其中的英雄代表。
“到淮海戰役前,各地又都組成了支前常備擔架營、常備運輸營等跟隨部隊,還有子弟兵團也跟隨部隊,協助主力部隊打仗。”淮海戰役時,王立法還曾作為子弟兵團成員參加了戰斗。
據相關統計,在解放戰爭期間,山東人民為支援前線,共輸送兵員95萬余人,出動民工1106萬人次,動用大小車100多萬輛,運送糧食11億余斤,支援了華東、中原、東北、西北四大野戰軍。
淮海戰役結束后,根據統一安排,王立法老人又回到了村里。“回家后聽說,淮海戰役打仗的時候,村里都沒人了,都去前線了。”老人說。